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住建之声

宁波直击每一个“我”成就垃圾分类影响力

发布时间:2018-01-02 15:58 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这个有着近800万人口的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在经济人口和城市文明飞速发展过程中,垃圾处置能力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魏光华 通讯员 范奕齐) 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这个有着近800万人口的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在经济人口和城市文明飞速发展过程中,垃圾处置能力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经过技术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世界银行和宁波市政府达成共识,由世界银行为宁波提供资金及智力支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项目的落地,这也是世界银行目前在亚洲地区选择的唯一一个开展垃圾分类试点项目的城市。
 

 
垃圾分类,是一项和每一个“我”息息相关的社会公益事业,意识层面的改变、身体力行的参与、持之以恒的保持都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在以宣传引导为主要手段的垃圾分类初级阶段,如何有效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是一件极具挑战的社会事业。在垃圾分类宣传推广过程中,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不仅注重整体社会宣传氛围的营造,同时积极和高校开展合作,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研究不同群体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相关宣传活动覆盖社区、学校、政府等各个群体,充分发挥了每一个“我”的影响力,整个社会都正在经历着垃圾分类的生活方式变革。
 
氛围营造,让每一个“我”知晓垃圾分类
 
在宁波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垃圾分类宣传画面,它可能就在你候车的公交候车亭、地下铁,有可能在你乘坐的公交车身上;走在马路上,遮阳雨棚、轨道交通围挡、电子广告屏上垃圾分类的广告随时映入眼帘;走进电影院或是打开电视能看到垃圾分类的公益广告片,开车途中电台的整点广告也会提醒你要垃圾分类;打开报纸、翻看手机新闻,不时有垃圾分类的新闻跃入眼帘;走进社区或单位,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更是比比皆是,它们有的在宣传窗,有的在楼道口和电梯内。同时,宁波成立了市区两级垃圾分类讲师团,这些身经百战的讲师们深入社区、学校、机关、国企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工作。现在,宁波的市民几乎人人知道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为宁波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近五年,宁波市区两级共组织各类宣传活动4000余次,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2200场,直接培训人数达14万余人。
 
精准定位,不同“我”采用不同宣传方法
 
宁波在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研究不同对象的特殊性,通过针对性的宣传方式,提高效果的靶向度和准确性,让不同的“我”乐于接受垃圾分类的理念并参与进来。
 
“我”是居民,柴米油盐打动你。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进程中,每一户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都能够领到2个垃圾桶和每天1个贴有住户基本信息的厨余垃圾袋,2个垃圾桶分别是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这2个桶放置在厨房,引导居民将厨房的厨余垃圾分类出来。为了提高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和培训活动的参与率,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制作了围裙、雨伞、购物袋、小毛巾等等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礼品,通过柴米油盐拉近和市民的距离,并设置寓教于乐的游戏和文艺活动,提高垃圾分类知识的可欣赏性和可接受度。同时利用宁波垃圾分类智慧环卫平台,从源头上追溯扔出来的厨余垃圾的质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上门指导,提升源头分类成效。对分的好的社区进行每月每户一元的奖励机制,设置优秀家庭垃圾分类光荣榜,向他们发放生活用品,并评选出优秀社区、优秀家庭进行全市表彰,增强社区和居民的荣誉感。设置宁波市有害垃圾收集日,每月21日开展“有害垃圾有爱待”的主题回收置换活动,强化有害垃圾分类回收理念。
 
“我”是学生,绿色课堂引导你。学校教育是长远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决定性的环节,宁波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十分注重学校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每年联合市教育局召开教育系统垃圾分类校园推进会,从体系和工作职责上要求学校将垃圾分类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落实。2016年要求中小学全面推进“五个一”制度(一个体系、一套设施、一支队伍、一本读物、一堂课),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达到100%,2017年提出“高校+”的理念,推动高校青年力量走进幼儿园和中小学,通过结对形式丰富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园垃圾分类文化,并每年评选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宁波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在幼儿园、中小学、大学校园推开,并成功打造以垃圾分类为办学理念的幼儿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绿色课堂、旧物改造教学课堂已经成为了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学校引导学生在家中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学校+家庭”,倡导家庭垃圾分类包干制,妈妈管厨余垃圾、孩子管可回收物、爸爸管有害和其他垃圾,实现小手拉大手,推进家庭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我”是公职人员,率先垂范勇担当。垃圾分类虽然是全社会的事,但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从2013年开始,宁波机关单位垃圾分类工作很快拉开序幕,百家机关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公职人员的率先垂范引领社会担当,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同时,还将垃圾分类纳入单位年度考核、文明单位测评等不同内容中,通过不断细化将垃圾分类渗透到日常工作中;2017年7月,市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发文《宁波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共同推动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促使每个机关单位将垃圾分类作为重要的工作加以执行。
 
“我”是市民,时尚有趣吸引你。在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非常丰富的宁波,只有创意十足的社会宣传活动才能够吸引市民的注意力。垃圾分类宣传推广结合宁波特色,打造了宁波独特的垃圾分类宣传风景,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并实现了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
 
一是“垃圾去哪儿了”公益环保考察实现全社会科普参观,市民可通过参加此活动走进宁波市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了解宁波垃圾分类的总体情况,跟着分类后的垃圾来到厨余垃圾处理厂、其他垃圾中转站、再生资源回收站、有害垃圾处置中心,并可直观感受560亩的垃圾山带来的冲击,看到每天产生的垃圾进入焚烧炉,体味垃圾处置工作的不容易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项目获得“宁波市杭州商会杯”第三届公益项目设计大赛二等奖,《人民日报》对项目进行了图文报道;二是宁波“阿拉来分类”分类能手挑战大赛极具地方特色,“阿拉”是宁波方言“我”的意思,每年开展一场针对不同群体的分类大pk,最终评选出分类达人组,目前已开展针对市民、青年、物业等不同群体的参与活动,通过游戏竞技强化分类意识;三是旧物改造实现垃圾从“被嫌弃”到“被喜爱”。旧物改造倡导资源循环再利用,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015年开始,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获得宁波德高贝登有限公司(候车亭经营企业)的公益支持,在公交候车亭开展“发现旧物之美”改造大赛的窗口,以艺术再造的形式传达垃圾分类的美好,两年时间里,吸引了很多市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推出了不同主题的改造活动,创意的展现形式获得了“中国公益广告黄河奖”优秀奖的荣誉。随后,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和宁波德培幼儿园在宣教基地共同成立旧物改造工作室,德培幼儿园提供师资力量进行旧物改造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得到了亲子家庭的积极报名参与,目前旧物改造工作室在宁波不同区域如雨后春笋一个个建立,不断传递垃圾分类的美好生活理念。同时“彩贝上的宁波”贝壳创意画大赛也是旧物改造的经典参与活动,通过对宁波市民餐桌上的美味海鲜贝壳进行艺术再造,倡导美好的分类生活;三是“少年,趣玩垃圾分类吧”暑期夏令营获青睐。通过垃圾分类主题夏令营,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四是塑造“我”就是影响力典型,通过市民推选,评选出不同人群垃圾分类的杰出人物,使其成为宁波垃圾分类形象代言人,并成功打造老年人垃圾分类“夕阳红”队伍,通过身边的榜样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成效显著,让 每一个“我”发挥作用
 
垃圾分类知晓率准确率和市民参与度大幅提升。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坚持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在几年如一日的宣传推广中,市民逐步接受了垃圾分类的理念,并开始将随手分类作为日常的一种生活习惯,垃圾分类的知晓率从2012年的21%提升至目前的82.3%,厨余垃圾分类质量提高20%,城区垃圾分类覆盖面达75%。
 
媒体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注重媒体的宣传推广,在此过程中,省市两级二十余家媒体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长期报道,累积报道数量达四百余篇,其中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民日报》就“垃圾去哪儿了”活动进行了图文刊登,《焦点访谈》就宁波垃圾分类智慧环卫平台进行了专题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宣传工作得到国内其他城市认可。宣传教育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中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宁波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在摸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宣传活动开展的形式、方式方法及取得的实效得到了其他城市的认可,经常会有全国不同城市的同行前来共享宣传经验,目前已经接到了来自杭州、苏州,温州、厦门等30多个城市的参观学习,相关的工作经验为兄弟城市提供了借鉴,示范作用明显。
0

推荐新闻

  • 暂无数据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