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可持续”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要求,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机制与推进路径,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深刻把握城...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可持续”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要求,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机制与推进路径,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深刻把握城市更新可持续的内涵,对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构建可持续资金投入机制:多元共担、良性循环。资金保障是城市更新可持续推进的核心支撑,需要打破单一投入模式,形成多方共建的资金投入格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及地方政府专项债等,精准支持具有公共属性的更新项目;另一方面,要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市场内生动力,让社会资本获得合理、长期、稳定的回报。在具体路径上,应积极探索和推广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城市更新基金等融资模式,结合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畅通社会资本“进入—退出”路径。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项目,在居民可承受范围内鼓励自主更新,并引入物业服务、停车管理、便民商业等长期运营内容,形成“改造+运营”一体化机制,实现“微利可持续”。对于具备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应健全使用者付费机制,适度反哺企业投入,拓展其合理盈利空间。总之,要算好大账、长远账,推动形成政府税收增加、居民就业增收、企业稳健发展的共赢局面。
塑造可持续城市空间结构:功能融合、集约高效。城市发展已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优化存量空间资源配置成为可持续更新的重要载体,适应人民需求的不断变化,持续进行“空间整理”。一要推动用地和建筑设施的复合利用。鼓励商业、办公、居住、文化等功能兼容布局,探索市政设施与公服设施的集约共建路径。广州环市东变电站兼容了垃圾转运站、地下停车场、足球场等功能,显著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并改善了区域配套服务水平。二要促进低效楼宇提质增效。推动城市更新从“重开发”向“重整合”“重运营”转变,通过功能置换与空间重构激活存量建筑价值。北京、上海等地已出台文件,支持办公楼宇更新改造,推动其从单一功能向复合业态转变。三要营造宜人活力的公共空间。积极利用、联通碎片化空间,如增加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可达性和舒适度,设置休憩设施和艺术景观,促进人际交往和社区认同,带动提升周边服务业发展。重庆九龙坡区整合23万平方米的零星空间,以“小尺度、复合化、渐进式”更新推动空间价值回归与区域活力提升。
完善可持续文化传承机制:保护优先、活化利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可持续更新需实现文脉赓续与现代发展的和谐共生。一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与创新利用。对更新区域内的老建筑、历史街巷、工业遗产等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通过保护、修缮、改善等方式予以保留,并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引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特色商业等新业态,推动历史空间融入现代城市功能。二要注重本地文化的保护与延续。要以文脉传承和可持续运营为导向,用好用活本地文化载体,保留原有社会网络和社区记忆,维系文化根基。鼓励建设兼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建筑与空间,实现新旧和谐共生。成都玉林东路以墙绘再现市井记忆;上海曹杨百禧公园嵌入社区历史,让更新项目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践行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低碳、韧性安全。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契机。一要推广绿色建筑与建材以及节能技术。深圳南海意库老旧厂房改造通过被动式节能技术使建筑能耗降低约65%。二要强化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韧性。推进老化市政管网改造与系统升级,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三要增强生态适应与气候响应能力。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渗蓄滞排能力,在城市绿化与景观营造中优先选用乡土、低致敏性植物,降低生态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城市更新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关乎城市未来、人民福祉。只有将可持续理念融入更新全过程,着眼于资金的可持续、空间的可持续、文化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性,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能走出一条内涵集约、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