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把“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为七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培育城市文明,充分体现了党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把“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为七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培育城市文明,充分体现了党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以德风善雨浸润城市之“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重要空间载体,城市现代化不仅仅依赖坚实的物质支撑,更呼唤崇德向善的精神品格。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新教信仰所塑造的伦理规范及其衍生的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价值引领。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就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德”和“善”作为融通城市“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的核心纽带。以德性凝聚人心、以善治激活参与,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将诚信、互助、责任内化为社会润滑剂,促使个体在实现自我价值中自觉维护公共利益,为长治久安构建柔性治理支撑。
以文脉赓续塑造城市之“形”。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这意味着在城市建设中厚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尊“史”立“信”的生动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文化是一种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城市更新中要更加自觉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将城市文脉嵌入城市风貌。以历经七百余年沧桑的北京中轴线为例,其沿线汇聚的长城、故宫、天坛等物质瑰宝,以及京剧、皮影、评书等非物质精粹,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城市历史文脉画卷,述说着无声的文化自信。
以文明素质涵养城市之“气”。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吸引高端劳动力的关键所在。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以法治规范和教育引导的双轮驱动,实现人民与城市的共同成长。一是强化法治规范,筑牢文明底线。如近期出台的《住房租赁条例》通过明晰租赁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承租人不得任意弃置垃圾、超标准产生噪声、侵占公共通道等,出租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者其他非法方式迫使承租人解除住房租赁合同等,将人民群众对和谐居住的核心诉求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公共秩序和公共服务。二是加强教育引导,滋养文明风尚。以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为抓手,在落细、落小、落实中内化为市民日用不觉的文明习惯,外化为城市可观可感的文明图景。
一座崇德向善的城市,必然是精神丰盈、文化繁荣、素质卓然的城市,三者交融互促,共生共荣。培育城市文明绝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域之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城市稳步成为“德善相济、文脉赓续、文明守礼”的温暖家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金天)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上半年,多种经营主体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