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北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明确行为边界

发布时间:2024-01-10 17:20 来源:北京日报

核心摘要:近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印发《北京市历史建筑规划管理工作规程(试行)》。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配套政策,《规程》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措施分为五种类型,明确保护要求和审批流程,避免因界限模糊而造成“建设性破坏”。

近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印发《北京市历史建筑规划管理工作规程(试行)》。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配套政策,《规程》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措施分为五种类型,明确保护要求和审批流程,避免因界限模糊而造成“建设性破坏”。
 
历史建筑保护要用“绣花功夫”
 
2019年至2021年,本市分三批次公布共1056栋(座)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时间跨度达700年、覆盖11个区,承载功能多样,建筑风格多元,是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程》把历史建筑的保护放在第一位,依据保护利用过程中对历史建筑干预程度的不同,划分出日常保养、维护修缮、原址复建、迁移、拆除五类行为,界定各类保护行为的边界。
 
《规程》提出,相对于普通工程项目,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更加精细化,采用“绣花功夫”,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保护措施,明确各类保护行为的底线要求。例如在日常保养时,不得在建筑物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不得从事损坏建筑主体承重结构或者其他危害建筑安全的活动。
 
完善全流程规划管理程序
 
历史建筑应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规程》提出,根据历史建筑的特点,区分保护部分和更新部分,避免一刀切,有效推进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
 
其中,涉及维护修缮和原址复建的,应当最大程度地保护其真实性,对有价值部位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进行修缮或者复建;对于确因合理利用需求进行更新的部位,可通过分隔、联通、转换内部或外部空间适度满足使用要求,允许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和现代设计手法,但应当与历史风貌协调,并尽可能消隐、弱化处理。
 
《规程》明确,在历史建筑屋顶上添加大型设备及其他附属构筑物时,应当进行相关分析,如与历史建筑风貌冲突的,应当安装在建筑内部。
 
对标《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要求,《规程》完善全流程规划管理程序,帮助保护责任人判断哪些行为可自行开展、哪些行为需要审批、需要报审哪些材料。例如,维护修缮时,如保护设计方案不改变建筑使用性质、建筑规模、建筑外轮廓、院落布局或建筑主体结构的,可实行简化审批措施,提升保护效率。
 
针对因特殊情况、不具备维护修缮条件、有损毁危险的历史建筑,《规程》提出严格管控要求,规范原址复建、迁移、拆除的申报条件、论证过程、审批过程,确保历史建筑得到有效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或者拆除历史建筑。建设工程选址应当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建设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符合条件可优化使用功能
 
如何更好地展示文化价值,让历史建筑亮出来?
 
《规程》鼓励在保护历史建筑核心价值的前提下,通过使用功能优化满足现代使用需求、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符合规划和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保护责任人可按照本市营商环境改革、城市更新等有关规定,对历史建筑进行内部改造、外部扩建或者使用性质调整,让历史建筑得以持续使用,成为传承历史文化活的载体。
 
此前,本市已发布《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认定与登录工作规程(试行)》,明确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公布《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公众科普读本,提高公众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