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两江新区重光小学与天府新区元音小学构建协同发展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1-04-14 10:26 来源:

核心摘要: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将共同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高质量推进国家级新区教育协同创新试点,探索内陆教育开放新模式,构建教育合作新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教育事业协同发展、一体发展、融合发展。

      中华建设网讯 4月9日,重庆两江新区重光小学与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结对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共同体实验学校”。

两江新区-天府新区中小学协同发展共同体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现场

此次合作是对一年前两地召开打造教育高地座谈会的落地实施举措之一。

2020年7月,重庆两江新区与四川天府新区召开共同打造教育高地座谈会,并签订教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推动建立中小学协同发展共同体,首批在两区各遴选 3 所高中学校、3 所初中学校、10 所小学,建立 16 个中小学协同发展共同体,两所对应学校之间结为“姐妹”学校。此次重光小学与元音小学“姐妹”学校的成立,正是首个“协同发展共同体实验学校”。

重庆两江新区重光小学校与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校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现场

两地还将以课程共同体建设为媒,合作办学为式,在学校管理、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育科研、资源共享、学生活动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学校优质发展,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高地的建设。

为推动两校教育融合发展,重庆两江新区重光小学与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拟深化多方面的协同合作。

在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方面,两校共同制定管理人员和教师联合培养计划,开展管理人员挂职锻炼、教师跟岗学习,分批次选派年轻管理人员到对方学校进行挂职锻炼,选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跟岗学习。

在联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两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发展新态势下学校互动的新思路、新举措,通过网络研修、视频会议等形式定期开展联合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加强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推动双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并轮流组织召开校际间教育合作研讨会。

在实施智慧教育共进计划方面,依托两地智慧教育资源平台,将优质智慧课堂、数字教育资源面向两校教师学生全面开放,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并通过个性化学习内容推送和深度教学,实施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此外,两校联合开展网络示范课,双方优质课程资源注入两地智慧教育资源。

在联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方面,将充分利用成渝两地研学资源,联合研发红色教育、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环保教育等研学课程,开展多形式的研学旅行活动。

此外,两校将围绕跨区域教育协同开展课题研究,联合申报国家、省、市级课题项目,共同开展研究。

重光小学校长李斌表示,重光小学与元音小学在地理区位、办学时间、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双方构建协同发展共同体,将开启探索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愿两所学校向光而行,发出教育最强音。

“我相信两校合作一定会在成渝两地各方的支持下取得成功,助推学校快速发展,为两江新区-天府新区教育协同改革提供范例和经验。”四川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两校多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两江新区重光小学校外景图

两江新区重光小学立足“天地人和,日月重光”的教育哲学,践行“每个生命,向光生长”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儿童社会化学习”的实践探索。学校将校园内单一功能的图书馆、餐厅、博物馆等创新性打造为陶艺馆、茶艺馆、创客馆等多个无处不在的“学习场”,为“儿童社会化学习”赋能。从校园内的模拟社区营造,到与校外社区联动,再到真实的社会实践,学校注重引导儿童联结自我、联结他人、联结母城,多关注社会事件,多了解社会运作,多参与社会体验,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命运共同体。

当天,重光小学教师代表进行了《黄桷树课程》现场展示,元音小学教师代表进行了《桃课程》现场展示。

元音小学教师代表进行了《桃课程》现场展示

据悉,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将共同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高质量推进国家级新区教育协同创新试点,探索内陆教育开放新模式,构建教育合作新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教育事业协同发展、一体发展、融合发展。

      (文:刘霞 学校供图)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