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从垃圾分类看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2020-05-21 13:00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摘要:来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驻地广西大厦,门口电子显示屏幕正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走进大厦,前台、电梯口、资料栏

来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驻地广西大厦,门口电子显示屏幕正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走进大厦,前台、电梯口、资料栏,都放着《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进入房间,垃圾桶贴着“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标识;餐厅也贴着垃圾分类处理流程海报……
 
要说今年的驻地有啥不一样,垃圾分类算一桩。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不过是举手之劳,推广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它不仅关乎环境卫生,而且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对社会治理能力是个考验。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节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有不少像垃圾分类这样具有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的现实课题,都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笔者身在驻地,扫一扫《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上的二维码,就能收到一份垃圾分类“宝典”:输入垃圾的种类,拍照或语音识别,就会提示应该投到哪一类垃圾桶里。这种精细化、人性化的措施,让解决此类社会治理难题有了更多的抓手。
 
在驻地采访期间,还有一桩小事印象深刻。向前台借用指甲刀,开门时发现,来送指甲刀的不是服务员,而是一个萌萌的智能机器人。据了解,这样可以减少人与人直接接触,有助于疫情防控。类似这样的科学化、智能化手段,也可以更多地应用于社会治理实践,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吴 月)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