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叶建红 王志雄)3月20日,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楼前,沿路鲜花绽放,白潭湖水碧波荡漾,黄冈市环卫局驻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12名清扫保洁突击队队员们整齐列队,他们脸上洋溢着胜利完成任务的喜悦。市城管执法委党委书记、主任朱冬明组织一场简洁而又隆重的仪式,迎接他们凯旋归来,向连续52天与山东、湖南医护人员并肩战斗的环卫突击队员表示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为抗击疫情作出的贡献,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要求他们回家后调整好状态,准备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有着黄冈版“小汤山”之称,是黄冈市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收治的重点医院,是黄冈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前沿阵地,也是疫情风险等级最高的阵地之一。
自1月28日晚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启用以来,黄冈市城管执法委紧急成立由26名职工组成的清扫保洁突击队,退役军人、市环卫局清洁服务公司副经理王志祥临危受命担任突击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1月29 日,市城管执法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贺群新为突击队作战前动员讲话,市环卫局党支部书记、局长韦运宣布临时党支部成立
关键时刻,临时党支部就是旗帜。突击队进场当天,王志祥按照疫情防护要求,对突击队全体队员逐一检查口罩、手套、防护服和护目镜,向队员讲解如何规范操作,消除了队员思想顾虑。确认每个人防护措施全部到位后,他走在队伍最前面,第一个进入了医疗中心大楼。
他们的任务是按照医院要求和救治需要,完成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1号楼、2号楼、3号楼全面大开荒大清洁,每栋楼有7层,每层50余间病房,还有走廊、楼梯、电梯间,要对地面、墙面、角落、缝隙进行最高标准和最细致的清洁整理,任何卫生保洁上的死角和漏洞都有可能给医疗收治工作造成隐患。
突击队采取分区包干的方式,细化作业工种,捡拾大件垃圾、擦拭墙面、扫地、拖地、细抠边角死角,抢出一块是一块。“刚开始的那几天,我们前脚搞完卫生,跟着感染者就被送上来了。”王志祥说,由于时间紧迫,等不到开荒保洁全部做完,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和收治的感染者就要陆续进场,常常是打扫完一块区域,就当场向院方交付一块区域。
他们每天工作9个小时以上,连续作业9天后,终于全部完成开荒保洁任务,黄冈版“小汤山”医院已全面投入使用,医疗设备如期进场,为医护人员救治感染者创造了干净、卫生、放心的医疗环境。
由于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是按常规医院设计,病人通道、病人电梯都是相通的,这样的环境对作业人员疫情防护提出了很高要求。当场拆开废弃的纸箱子、包装袋,医护人员换下来的防护服、口罩,以及医院的生活垃圾都需要即产即清,突击队不仅承担医疗救治区域每天繁重的清扫保洁和垃圾处理任务,更危险的在于每时每刻都在与感染患者近距离接触,直面感染源的最危险环节。
带好队伍和完成任务一个都不能有误。在清洁整理的同时,王志祥和其他3名党员还要时不时来回叮嘱所有队员密切防护自身安全,检查人员防护措施是否严密。“组织上把这20多人的队伍交给我带,我不仅要完成好清扫保洁任务,更重要的是一个不落把他们安全带回去。”这段时期以来,王志祥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都要检查队员体温和有无咳嗽人员,尤其是查看有无皮肤破损和体表伤口,确认穿戴防护整齐后方可进场。
疫情期间,他身上始终带着两样东西,一个是皮带上挂着一壶医用酒精,每天作业期间至少5次对所有队员全身喷洒医用酒精进行消毒;另一个是治疗咽喉肿痛的消炎药,全副武装的防护措施让他说话不得不声嘶力竭才能让对方听清,他的嗓子从一开始就嘶哑了。
这支派驻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清扫保洁突击队员,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下午5点,中午在医院吃盒饭,每天全身都会汗透两三次。下班后回家前不敢直接进门,都要在室外消毒后停留半个小时才敢进家门,回到家里后仍要与家人保持距离。
当问起他们为什么甘于冒这么大的风险在疫情最危险的一线打扫卫生时,“医院刚启用,没人打扫,我们本来是环卫工人,我们不上谁上?”“每天跟医生护士和病人在一起做事,刚开始我们也很怕被感染,但是队长每天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很细心,跟他一起做事我们不怕!”“对!那么多医生护士在里面,他们不怕,我们也不怕!”队员们抢着回答。王志祥用沙哑的声音告诉记者:“我老婆说我苕,这危险的任务你也敢接,一点都不为家里人着想。我说前方那么多党员医生和军人都上去了,我也是军人和党员,关键时刻必须顶上!”
52天坚持下来,全体突击队员清理清运垃圾780车,没有发生一例被感染和疑似感染病例。回想起来,戴着口罩的王志祥眯着眼睛笑了,他说这段时期以来时刻肩负着“四座山”:任务特别重的垃圾成山,带领20多名队员的责任如山,作业现场空气中弥漫病毒感染源的危险如山,以及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坚定如山。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环卫工人是第一个进去的,也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市环卫局局长韦运表示,“我们在抗击疫情中作出了环卫应有的贡献,充分证明在急难险重关头我们环卫工人经得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