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适老化改造为抓手,积极打造老年宜居环境,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出积极步伐。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杜佳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其中包括推进全社会适老化改造等。这一政策犹如春风拂面,激起了各地适老化改造新浪潮。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银发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袭来。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老龄化率超22%。这一宏观背景下,推进适老化改造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成为了城市更新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适老化改造为抓手,积极打造老年宜居环境,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出积极步伐。
从“小众”迈向“共识”的理念探索
过去,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点多集中于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侧重于“活下去”这一底线需求。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老年人需求的多样化,养老正从“生存型”向“品质型”转变。
适老化改造,并非只是添置扶手、安装报警器这样简单的“打补丁”,而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从硬件到软件、从家庭到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系统性改造,其核心是实现从传统“养老”到现代“享老”的跨越——让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更能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过上具有尊严、安全感和参与感的晚年生活。
对个体而言,适老化改造是局部的“微建设”,但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做好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调整,才能够为老年人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环境。近年来,各地各方面加快推进适老化改造,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变化。
在上海,防滑地胶、智能感应灯等适老设施送入了寻常百姓家;在江苏苏州,通过“苏服办”App可以实现线上申请、立减直补,76家服务商为2万户家庭定制“适老方案”;浙江金华适老化改造发放真金白银,每户补贴最高2万元……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老人从“将就”到“讲究”的生活跃升:曾经需要小心迈过的浴室门槛变成平缓坡道,昏暗的走廊亮起感应夜灯,冰冷的瓷砖换成防滑木地板。适老化改造,正在重塑中国老人的生活空间。
“适老化改造应做到简捷与快捷。这不仅是对设施功能的基本要求,更是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真切尊重。”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说道。各地在推行适老化改造过程中应更加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理念,加快完善相关公共设施建设,真正让“幸福夕阳红”触手可及。
从“将就”到“讲究”的生活跃升
清晨,山城晨雾未散,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华福巷社区的小广场渐渐热闹起来。76岁的陈志远老人拄着新安装的防滑扶手,缓步走上曾经令他发怵的十二级台阶。“以前这段石阶又陡又滑,雨天沾了青苔,摔过好几次跤。”他摇头笑道,“现在不一样了,台阶加了防滑条,两侧都有不锈钢扶手,上下坡心里踏实多了。”
这仅仅是我国适老化改造的一个小小缩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发展银发经济”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的重要工作来谋划。而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路径,适老化改造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适老化改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政策体系的适老化,还包括居家适老化改造、嵌入式社区养老、城市更新,以及看病就医、交通出行、信息沟通等多方面改造、建设与提升。
各地管理机构应强化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资金、用地、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目前多地的探索也取得了不错成效,如福建省从2022年起,以实现残障人士能“出得了门、下得了楼、办得了事、就得了医、进得了公园”为目标,打造10分钟无障碍生活圈,已建成一批衔接畅通、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无障碍样板区域;云南省自2021年以来,实施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小区1079个,加装电梯185部,新增社区服务站129个,新增慢行系统小区272个,打造城乡无障碍环境,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生活出行更加便捷。
适老化改造的成功,更离不开地方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在奉节县,老旧小区改造时增加老年人出行、医疗等公共服务空间;在城口县,针对老年人的无障碍通道等适老化改造正在全面铺开;在彭水县,为老年人提供语音电饭锅、院坝加装扶手等便利服务……
适老化改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设施升级,更体现在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回应。一句“原先我也没想到有这个待遇”,道出了许多老人心中的感动与欣慰。
这一点上,重庆采用了更加人性化的做法,其在完成社区基础改造之后,进一步开辟户外公园、兴趣社群、种植小院等公共空间,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其社会参与和人际交往。这正是从“养老”到“享老”的升华——养老不再是简单地“养活”,而要真正落地到“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按下快进键。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累计完成208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家庭养老床位36.6万张。
适老化改造,表面是改环境,实质是改关系——重塑的是人与城市、与社会、与老龄的关系。它让城市更包容,让社会更温暖,让老龄化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负担,而是可以积极面对的人生阶段。
从“人防”到“智防”的守护升级
现如今,我国大力推行数字技术的适老化改造,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城市适老化发展创造了新的应用场景。
目前,全国1924家老年人常用网站和App、超1.4亿台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完成适老化改造升级,长辈模式、语音文字转换等功能初步解决老年人上网难题。
中国电信优化客服、热线服务流程,对实名制登记的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优先服务,使用App可“一键接入”人工服务;美团推出一站式餐饮供应链平台,为养老院、社区养老助餐点等提供数字化餐饮供应链服务,保障食材采购便捷、安全可靠;掌上阜外医院推出在线开药、智能导诊等一系列“无障碍就诊”服务,多场景提高就医体验……聚焦老年人实际需求,从电信运营商到移动互联网应用,纷纷推出具体举措。
随着信息无障碍建设持续推进,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不断扩大。
科技在适老化改造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智能呼叫、体征监测、燃气报警、跌倒识别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安全网。这些设备大多具备“主动响应”特性,无需老人复杂操作,真正做到了“技术隐于无形、守护无处不在”。
更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化打破了时空限制,创造了“虚拟共居”的可能。通过远程监测平台,即便远在他乡,也能随时关注到父母的状况。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为社会转型期的养老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从“养老”到“享老”,一字之差,却是整个社会对老年生活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提升。从改造室内生活环境到营造公共场所适老化空间,从完善养老托幼等服务设施到加装电梯、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适老化的“小改造”一步步托起生活的幸福度,让更多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心生活,真正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享”的美好转变。
上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解读经济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