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3月26日,清晨时分,武夷山脉云雾缭绕,美不胜收。铅山县仙山岭茶园的3000亩生态茶园里,茶农张忠华正带着采茶工采摘今春第一茬嫩芽。“茶园去年改造后,品质提升了,成品茶的市场认可度大幅提高,收购价格整体上涨了三成。”张忠华擦拭着额头的汗珠笑道。近年来,铅山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新面貌,走出了一条产业旺、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路。
深耕细作、唱响品牌,做大做强“茶芋竹”优势产业。在武夷山镇,投资1.3亿元的环武夷山国家公园茶旅融合示范带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湖坊镇红芽芋基地里正进行手机直播,展示新鲜出土的芋头,产销两旺的势头让当地种植户喜上眉梢。聚焦河红茶、红芽芋、毛竹等优势农业产业,铅山县强化龙头培育,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持续唱响产业品牌。落实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组建河红茶产业协会,挂牌成立中国茶叶学会铅山服务站。积极打造国家级(红芽芋)种质资源保护及良种繁育基地,围绕红芽芋、河红茶研发主食类、代餐类、奶制品类等系列产品,健全仓储物流体系,建设红芽芋绿色直采基地,在区域公用品牌“铅山红芽芋”基础上推出“芋来芋好”品牌,入驻盒马鲜生等商超餐饮,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体系。“铅山红芽芋”品牌荣登“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品牌价值达14.94亿元。
多措并举、巩固成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鹅湖镇,镇村干部定期开展入户走访,通过“明白纸+二维码”加强帮扶政策宣传,直观呈现帮扶措施、申报流程,确保群众“一看就懂、一报就灵”。铅山县积极探索“线上看数据、线下看实情”工作法,通过构建“网格排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立体化监测体系,动态监测分析农村人口收入变化和“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巩固情况,“一对一”落实帮扶政策。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探索“1+1+N”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实现全覆盖。投入2410万元打造和美乡村建设点97个、“四融一共”示范点6个,陈坊乡沽溪村“状元故里状元红”示范点入选我省“美丽细胞”建设优秀案例。该县还完成了5625户农村厕改,对全县130座小二型及以上水库实行“人放天养”,对37座水库清淤疏浚,持续擦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绿色底色。
丰富业态、助力增收,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葛仙山镇项源村依托葛仙村景区“过几天神仙日子”文旅品牌,创新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开发“稻田景观+亲子研学”主题线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民宿”业态,形成集生态观光、农耕体验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带动项源村农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在英将乡英将村来料加工帮扶车间,40余名女工正熟练地裁剪布料、缝制鞋面、组合穿扣。该车间带动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1200元,全年发放工资350余万元。铅山县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跨境电商”,培育服饰加工等特色产业,建成多个乡村车间;策划开展“最美茶园评比”“喊山祭茶”“山货来了”等系列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构建土特产网销矩阵助力乡村振兴,培育直播带货新业态,“乡村助农”直播带货日销售额达10万元。(记者 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