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工程

政企协同破困局 沉湖焕新惠民生丨十六化建沉湖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一期项目纪实

发布时间:2025-11-12 10:23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作为天门市重要的生态节点、防洪度汛关键点、中小流域治理的重难点,近年来,天门市持续加大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力度。中国化学十六化建联合三峡集团及天门市政府共同打造的示范工程——沉湖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一期项目以2.1亿元总投资撬动十余年生态顽疾破解,用政企协同的“沉湖经验”,书写了生态效...

中华建设网讯 作为天门市重要的生态节点、防洪度汛关键点、中小流域治理的重难点,近年来,天门市持续加大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力度。中国化学十六化建联合三峡集团及天门市政府共同打造的示范工程——沉湖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一期项目以2.1亿元总投资撬动十余年生态顽疾破解,用政企协同的“沉湖经验”,书写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提升的绿色答卷。

 

政企同心筑根基

 

“规划共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共赢”,是沉湖项目破解治理难题的核心密码。作为央企代表,十六化建与地方政府构建起权责清晰的合作框架:政府部门锚定防洪安全、生态修复等公共服务核心需求,全程把控政策引导、规划审批与质量监管;十六化建所属第一分公司项目团队发挥技术积累、资金优势与管理经验,高效整合施工资源、优化建设流程,高效推进工程进度。

 

这种协同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水利工程资金分散、权责模糊的困局。双方联合成立项目指挥部,每周召开进度协调会,针对淤泥质河床施工、生态保护等难点问题共同决策。从清淤疏浚的方案优化到堤防加固的工艺选择,政企双方始终目标一致,将“短期建设”升级为“长效治理”,为项目高效推进筑牢制度根基。

 

生态蝶变显价值

 

“以前河道淤塞,汛期怕淹、旱季缺水;现在水清岸绿,鸟来了、收成好了!”这是沉湖沿岸村民对治理成果的直观感受。项目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理念,将生态修复贯穿治理全过程,让昔日的“水患痛点”蝶变为“发展支点”。

 

通过清淤疏浚释放河道生态空间,累计清理淤泥约38 万立方米,水体自净能力提升60%,让死水变活、浊水变清;采用预应力管桩护坡工艺,将工程寿命延长至百年,既稳固了堤防,又为水生生物营造了栖息环境。生态改善的连锁效应持续显现,观测到的白鹭、野鸭等水鸟数量较施工前增长 3倍,沉湖成为候鸟迁徙的“新驿站”;沿岸两万余亩耕地灌溉水源水质显著提升,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产量稳步增长,“生态好”与“收成好”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

 

科技赋能强支撑

 

在政企协同框架下,项目突破传统水利建设局限,推动治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双方共同采取措施提高现场水文站的功能,实时监测水位、水质、堤防状态等数据,使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为生态保护与防洪调度装上“智慧大脑”。

 

施工中,项目团队以技术创新为绿色发展赋能,推动治理从基础达标向功能跃升跨越。针对幸福河淤泥质河床易塌陷的难题,创新采用“预制混凝土管桩+杉木桩”复合工艺,既解决了边坡稳定性问题,又为小型水生生物打造了“水下家园”;沉湖二站进水渠实施“清淤+混凝土护坡+生态砖护坡”组合方案,同步提升行洪能力与水体净化效果,这些由政企联合攻关的技术成果,既保障了工程质量,又降低了后期运维成本。

 

民生福祉结硕果

 

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幸福河5.563公里、沉湖二站进水渠1.665公里、连通渠2.675公里的治理任务,建成箱涵4座、改造涵闸2座。更让百姓欣喜的是,堤顶道路与原有通勤道路被改造为集生产生活、防汛检查于一体的综合性道路,村民出行时间缩短近一半,防汛巡查效率提升80%,土地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年调蓄水量增加60万立方米——这组数据背后,是水患之忧的彻底解除,是农业灌溉的稳定保障,更是绿水青山向幸福生活的价值转化。

 

从一条河的焕新,看央企与地方政府的责任担当;从一汪水的变清,见“两山”理念的实践落地。天门市沉湖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证明,政府与央企各展所长、共担责任,绿色将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十六化建将继续以匠心守护碧水清波,让更多“沉湖故事”在神州大地绽放,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李德政)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