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2025年9月1日,2024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T 50500—2024,简称“24标准”)将正式实施,取代已施行12年的2013版规范。此次修订以体制、制度和模式创新为核心,标志着我国建设行业从“政府定价” 迈入 “市场定价”,从“半计划半市场”向“全面市场化&rdq...
中华建设网讯 2025年9月1日,2024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T 50500—2024,简称“24标准”)将正式实施,取代已施行12年的2013版规范。此次修订以体制、制度和模式创新为核心,标志着我国建设行业从“政府定价” 迈入 “市场定价”,从“半计划半市场”向“全面市场化”与“深度数字化”双轮驱动的新纪元。
此次修订将拆除政府定额刚性藩篱,驱动工程造价管理由行政管控迈向“市场调节+制度保障”双轮协同。这一跃迁倒逼施工企业挣脱定额枷锁,凭成本控制力与竞争力搏击市场,促行业资源最优配置。针对 EPC 总承包模式“计价无据、责任模糊”顽疾,通过规范总价合同、厘定计价逻辑,确立“谁责任谁承担、谁可控谁承担”铁律,从国家层面首次破解 EPC 困境,推动项目全链条价值整合。并力推 BIM 等数字技术落地,促建设行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助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建设行业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一次重大的飞跃。
一、24 标准落地:建筑业迈入 “价值竞争” 新阶段,盈利与管理逻辑全面重塑
1. 利润逻辑彻底重构:“事后找补” 模式失灵
2013版清单时期,不少企业依靠“低价中标、变更索赔”弥补利润,部分项目变更金额甚至超过合同额的30%。而24标准构建了“最高投标限价—合同价款—竣工结算”三段闭环管理体系,将变更调整空间压缩至5%以内。企业必须转向“事前优化”,通过限额设计、全过程成本控制和运维增值等方式挖掘利润。
2. 风险分配清单化:漏判风险即直接亏损
新标准首次引入“风险清单”制度,将47项常见风险在招标阶段明确划分为发包人承担、承包人承担或共担三类,并配套风险费用包干条款。以材料价格为例,±5%以内波动由承包方自负,超出部分方可调整。若投标阶段未精准测算价格趋势和风险敞口,遇主材上涨极易导致“越干越亏”。
3. 数据颗粒度陡升:“拍脑袋组价” 无法通过校验
新规要求清单综合单价分析须细化至工序级人材机含量,同步提交BIM模型、计算式,明确材料品牌、价格来源。传统依靠经验估量、区间组价的粗放模式,无法通过电子招投标3.0系统的自动校验,缺乏企业级数据库甚至难以满足合规性审核。
4. 投标窗口期大幅缩短:无数字化能力难以及时投标
电子招投标3.0推行后,投标周期从平均30天减至15天。企业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读图、算量、询价、组价、风险评估和标书编制全流程。缺乏“一键算量、一键组价”等数字化工具,不仅报价难精准,甚至可能无法按时投递标书。
5. 合同模式多元化混搭:单一能力难以承接项目
发包方越来越多地根据项目需求混合采用多种合同类型。仅具备施工能力的企业难以承接高附加值项目,需拓展成为集投资、管理、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为业主提供具备投资回报、建设效率和运营收益的整体解决方案。
6. 审计穿透式监管:灰色空间被全面压缩
配合《工程造价监督管理办法》(住建部令第153号),24标准要求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数据实时上传至全国监管平台。审计机关可随时调取BIM模型、材料扫码记录、劳务考勤等数据,实现从立项到运维的全链条穿透监管,彻底封堵签证造假、虚报工程量等操作空间,倒逼企业彻底走向合规化与透明化管理。
二、总承包模式(EPC)崛起:打破施工总承包局限,以系统集成与全专业全过程协同重构项目价值
1. 系统工程集成是 EPC 模式的 “效率基石”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核心优势在于资源深度整合、工期显著缩短及责任主体明确。24 版 EPC 计价标准强调的总价合同模式,通过明晰权责边界、锁定造价风险,为其规范化推进提供关键制度保障。
EPC(设计・采购・施工)强调“系统工程集成,打破专业壁垒的效率革命”, 其本质是通过设计、采购、施工的深度耦合,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与整体效益最大化。以设计为“龙头”,依总价合同限额设计,统筹采购与施工可行性、采购便利性,实现设计即采购、施工、运营,为后续环节奠基;采购为“纽带”, 以设计参数为基准锁定设备材料,结合施工进度制定动态供应方案,达成资源“按需匹配、零库存周转”的精益目标;施工一体化为“落点”, 依托设计蓝图统筹施工流程,无缝衔接采购资源流,消除传统模式下专业割裂导致的返工浪费与工期延误,打造价值工程。
2. 低成本战略 “全过程控本” 是关键
低成本战略突破“仅关注人材机费用” 的传统思维,覆盖 “全要素(人材机管利规税)+ 全周期(投建营)+ 全角色(业主、总包、分包、供应商)”,核心路径包括:动态成本监控 建立“估算→概算→预算→结算→运维成本”五级联动体系,实时比对预警偏差。战略集采降本:针对钢材、混凝土等核心品类,与TOP级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锁定年度采购价格,平抑市场波动风险。数据驱动定价接入全国建材价格数据库,实现投标报价与成本控制的动态调优。
3. 多专业集成一体化协同,告别 “各干各的”
过去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维,各阶段图纸脱节、信息不互通,常出现“图纸冲突、返工浪费”。EPC 项目涉及建筑、结构、机电、暖通等多专业,必须通过基于BIM的多专业协同,避免专业间冲突导致的工期延误与成本浪费:
实现设计协同前置:在BIM平台开展建筑、结构、机电、暖通等多专业同步设计,从源头规避管线碰撞、空间冲突等传统顽疾。施工无缝衔接:通过多专业联合交底、工序模拟推演、周例会实时纠偏,确保各专业作业链高效咬合。
4. 全过程风险“动态监控”,告别 “事后核算”
树立全过程风险管理意识,构建“风险识别 — 量化评估 — 应对响应 — 实时监控 — 复盘总结” 的五环节闭环体系,并将风险管理与合同条款、保险、担保、资金计划深度结合,实现 “风险可防、可控、可转嫁”。通过实时纠偏 + 风险预警避免成本偏差扩大:动态监控(如每月对比实际与计划成本)快速调整策略(如更换高性价比供应商、优化施工工艺);提前预判成本风险(材料涨价、政策变动)并制定预案,是控制总造价的关键,能有效减少 “突发成本” 冲击,实现从 “事后索赔” 到 “事前防控” 的转变。
三、数字技术驱动产业变革:EPC 与智能建造深度协同,重塑建筑业发展逻辑
1. 发展模式变革:从 “资源统筹” 到 “智能建造”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主流模式,其与数字化的深度结合,是推动行业向智能建造转型的核心引擎与关键路径。通过数字技术驱动,依托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实现项目管理可视化、交易流程透明化,推动人工智能在设计、施工中的应用,实现建筑业 “绿色化、工业化和数字化” 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建造模式升级。
2. 决策逻辑变革:从“拍脑袋” 到 “数据 + 算法”
依托数据与 AI 算法,EPC 项目正构建覆盖商机管理、投标决策、设计、施工过程、成本管控、风险应对的全流程科学决策机制,推动决策从 “拍脑袋” 向量化分析转变。
商机管理阶段,通过“行业 - 政策 - 业主 - 企业” 四维模型整合产业链数据,精准筛选高价值项目、排除无效商机;投标阶段,“投标智能体” 分析项目特征、企业历史指标及竞争对手画像,生成 “中标概率 — 利润率 — 风险等级” 三维图,提供量化依据。
设计环节以 AI+BIM+CAD 协同模式关联采购数据库,自动识别材料稀缺、成本过高等问题并推送替代方案,实现 “设计即采购” 以控成本。施工中,IoT 设备实时采数,结合 “进度 - 成本 - 质量” 模型,偏差时自动析因并推解决方案,保障实时纠偏。成本管控靠 “日成本” 机制每日汇总数据,对比预算生成标有红黄绿三色成本状态的 “成本健康度报告”,早发现超支;风险应对环节,系统实时计算 “风险敞口占合同额比例”,达阈值则自动触发保函、保险或应急方案,避免风险扩大。
3. 工具应用变革:从 “过程割裂” 到 “一体化协同”
在智能建造推动下,AI、BIM、IoT 与数字孪生等技术打破孤立,赋能设计与施工环节。
设计阶段,AI 重构流程:方案阶段依项目核心指标一键生成多套合规方案,同步输出日照、能耗及成本分析,避免后期超支;深化设计时,AI 协同 BIM、CAD,自动识别管线碰撞等隐患并推优化方案,关联施工工艺库预判可行性,还能拆解历史数据建 “设计资产库”。
施工阶段,数字工具实现智能管控:人员戴定位智能安全帽,危险区域自动预警,大型设备靠传感器与数字孪生还原状态,AI 预测故障;进度质量上,BIM 对比偏差,AI 分析纠偏,有效提升施工效率。
4. 组织架构变革:从 “金字塔” 到 “平台型生态”
在工程总承包(EPC)模式深化落地背景下,建设企业组织架构正深度转型,核心是从传统 “金字塔” 式管控,转向 “总部统筹 + 分支执行 + 项目联动” 的平台型生态,同通过BIM 可视化协同平台实现多项目、多专业、全过程协同。
从组织协同看,BIM 平台构建 “数据驱动决策” 闭环:一方面实时同步项目全周期核心数据至总部,打通与分支信息通道,解决传统架构信息滞后、梗阻问题;另一方面借可视化优势对接产业链需求,推动施工方案从 “单向输出” 转为 “多方协同优化”,消除 “信息孤岛”。
对专业承包环节,变革推动角色转型:机电、幕墙等专业承包主体需告别“单纯施工执行者” 定位,以 “专精特新” 为方向,依托 BIM 实现专项工程精细化设计、施工模拟与成本管控,将数据接入协同平台,成为 EPC 产业链核心节点,最终形成 “总部统筹、分支执行、专业协同” 的生态闭环。
结语:以创新应对变革,抢占建筑业“价值创造” 先机
24标准是中国建筑业告别粗放增长、开启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其本质是通过“市场定价”重塑利润来源、“风险清单”厘清责任边界、“数据穿透”倒逼管理升级、“多元合同”重构能力图谱,为行业铺设通向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的国家标准赛道。
对建设企业而言,这既是“生存测试”,也是 “价值机遇”—— 企业必须转向总价合同限额设计、全周期成本管控与事前风险防控的“全生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依托“一模到底”BIM 数字孪生体系,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将数字化嵌入全流程、价值贯穿全周期,才能实现从“施工承包商” 到 “价值服务商” 的跃迁,推动 EPC 与智能建造融合、EPC与运营结合,实现投建运一体化模式。最终,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推动建筑业的绿色化、工业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