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薄雾漫过西塞山的轮廓,晨曦为中交一公局集团杭宁联络线项目智慧梁厂镀上一层柔光。龙门吊的钢铁臂膀轻轻舒展,将一片30米长的箱梁稳稳托起,在空中划出流畅的弧线。这座藏在山脚下的智慧工厂,正用一项项创新实践,奏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新乐章。
中华建设网讯 (通讯员 单传龙)薄雾漫过西塞山的轮廓,晨曦为中交一公局集团杭宁联络线项目智慧梁厂镀上一层柔光。龙门吊的钢铁臂膀轻轻舒展,将一片30米长的箱梁稳稳托起,在空中划出流畅的弧线。这座藏在山脚下的智慧工厂,正用一项项创新实践,奏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新乐章。
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重大交通项目的关键一环,杭宁高速公路湖州市区联络线全长约14公里,是构建绕城高速闭环的重要工程。其中,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的土建三标长约6.8公里,项目预制梁厂占地92亩,需承担2488片梁板的预制任务。
踏入厂区,脚下是平整干净的地坪,钢筋碰撞的清脆声响与机器运转的嗡鸣交织,却看不见一根裸露的电线、一截凌乱的水管。“秘密藏在地下呢。”项目负责人董耀文指向地面,“我们给梁厂装了套‘地下经脉系统’,供水、供电、供气管道都钻进了PVC管沟,像城市管网一样顺着脉络铺到每个工点。”这些深埋地下的“血管”不仅让厂区清爽整洁,更让施工物资随叫随到,工序衔接再无卡顿。
从地面下的“隐秘工程”抬头,钢筋加工中心的景象更让人眼前一亮。半成品钢筋整齐码放在方钢“货架”上,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分类清晰、一目了然。工人李建民推着小车穿梭在原材料区、加工区和半成品区之间,脚步轻快:“以前找根钢筋得翻遍堆料场,半天找不着急得冒汗;现在就像逛超市挑东西,需要啥一眼就能瞅见,顺手就能取。”这“超市化”流水线让工序衔接效率提了20%,把工人从找物料的琐碎里解放出来。
厂区边缘,全自动大循环污水处理系统正上演着“清水魔法”。大量空气被加压注入水中,瞬间化作无数细密的“溶气水”气泡,像千万个微型清洁吸尘器,在水中欢快地“奔跑”,眨眼间就把泥沙、杂质统统“抓”了出来。原本浑浊的生产废水和雨水,转眼就变得清澈透亮,顺着管道流向养护、清洗等用水点。“这套系统一年能省2万多立方米水,废水一点不外排。”董耀文举起两个水样瓶对比,左边浑浊如泥,右边清澈见底,“既护着周边的绿水青山,也攒下了节约资源的‘金山银山’。”
梁厂的“智慧大脑”藏在混凝土智能管控云平台里。从地磅称重到拌合生产,每一方混凝土的用料数据都像长了翅膀,实时“飞”到云端。董耀文点开手机上的平台界面,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清晰记录着每批材料的消耗:“以前工程结束才知道材料浪费了多少,现在每一分料都在眼皮子底下转,有丁点异常消耗立马就能发现。”精准管控让材料浪费成了过去时,每一方混凝土都用得明明白白。
“经脉通了,大脑灵了,还得有趁手的‘兵器’。”项目总工程师包仕淳拍了拍身旁的液压移动台模。这个看似敦实的“小个子”藏着巧思:镶嵌式连接设计让设备重心降低了52厘米,稳定性大大提升;耐高温液压马达更是个“硬角色”,哪怕蒸养棚里温度飙到50℃,热浪滚滚、水汽弥漫,它照样稳稳输出动力,再不会像普通电机那样“中暑罢工”。
要问梁板预制如何又快又好?标准化、模块化就是秘诀。三条自动化生产线配备12个移动底模和能滑动的智能侧模,钢筋存放胎架、绑扎胎架、液压台座等关键设备都带着标准接口,像“拧螺丝”一样就能快速组合。“换面板就跟给手机换壳似的,不用动骨架,半小时就能搞定。”包仕淳眼里闪着自豪,“现在每天稳稳产出3片30米大箱梁,再不用像以前那样,换次模板就得折腾大半天,为大规模高质量交付打下了硬基础。”
一年来,项目18项创新成果在梁厂落地生根,织就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底座:智能电箱装上“刷脸+密码”双保险,给电力系统上了“安全锁”;移动梁台改用36伏低压供电,告别传统380伏电缆的安全隐患,工人操作更安心;“焊有序”监管平台像双“火眼金睛”,盯着每台焊机的作业状态和操作者资质,无证动火操作无处遁形……
这座藏在西塞山下的智慧梁厂,正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与数字智能的深度融合,让每一片梁板都带着“智慧基因”,为交通工程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新质动能。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