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工程

“十四五”GDP将升至140万亿元,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完成

发布时间:2025-07-10 09:2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核心摘要:7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副主任周海兵、秘书长袁达,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7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副主任周海兵、秘书长袁达,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郑栅洁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相当于我国排名前三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经济总量的总和,也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我国这么大经济体量,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项指标完成状况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围绕长期战略目标,谋划五年规划,制定年度计划,进而出台宏观政策、安排重大项目等,以此来确保长期战略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文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外发布。“十四五”规划纲要开宗明义指出,是根据中央的规划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等,并进一步明确了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包括GDP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

 

这20项指标,部分为预期性的,部分为约束性的。比如,对于GDP增速,“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况提出,是预期性指标;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确要从2020年的10.8年,提升到2025年的11.3年,是约束性指标。

 

郑栅洁表示,5年前制定的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总的来看,这五年取得了新的开创性的进展、突破性的变革、历史性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具体来看,前四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为5.5%,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经济整体保持在合理区间;当前我国人均寿命达到79岁,相较2020年(77.3岁)提高了1.7岁,超额完成了5年增长1岁的预期目标;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4%,相较2020年(7.8%)提升了2.6个百分点,超过2025年到10%的预期目标。

 

除了上述20项主要指标,“十四五”规划纲要还在各个领域布置了共计102项重大工程,比如,“科技前沿领域攻关”有7项重大工程,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交通强国建设工程”有8项重大工程,包括战略骨干通道、高速铁路、普通铁路等;“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有5项重大工程,包括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沿海核电、电力外送通道;“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有5项重大工程,包括普惠性幼儿园、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

 

李春临表示,我国人均GDP刚超过1.3万美元,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经过四年多扎实推进,102项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重大成效,预计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规划目标。比如,贵阳至南宁高铁、和田至若羌铁路、中老铁路、成都天府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投运;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祝融号”火星车首次登陆火星,“嫦娥5号”带回月壤已与6个国家开展共享研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一批民生项目持续推进,支持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学生宿舍床位超50万张,支持“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等。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过去四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5.5%,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其中消费的贡献率为56.2%,资本形成的贡献率为30.2%。

 

袁达表示,中国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内需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再次充分证明这一点。过去四年里,市场消费持续扩大,商品消费方面,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广受消费者欢迎;服务消费方面,文体、旅游、康养等供需更加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博IP等“爆款”频现等。过去四年里,投资更加注重补短板利长远,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着力解决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落成,注重增强发展后劲;累计开工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套,有效解决了200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在核电、铁路等领域推出了一批重大项目吸引民资入股,更加注重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当前,全球化进程受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内有效需求存在不足,消费不足的约束加大,名义增长低于实际增长,未来实现中速稳定增长并非易事。到2035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从2024年的1.35万美元,逐步提升至2035年的3.5万美元左右,这要求“十五五”期间经济增速不能太低。今后五年中国经济有潜力保持5%左右的中速增长,4%应为底线,这样才可能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驱动为主”向“创新和消费驱动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扩大发展型消费、提升人力资本、推动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8%,接近OECD国家水平;全社会研发经费规模增加到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力,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袁达在发布会上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变大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像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像2024年我国累计在研创新药达到4000余款,约占全球30%。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这种人才储备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大力培育支持全面创新的良好生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袁达表示。

 

“十四五”期间,我国重点领域改革事项有序推进。

 

李春临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迭代发布5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事项从151项减到了106项,集中清理4218件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从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地方约束、规范竞争秩序入手,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组建了民营经济发展局,推动出台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核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引入民间投资。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2024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已经高达63%。支持上海浦东、深圳、厦门等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分4批推广88条创新举措,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部署了300多项改革任务,要求于2029年前全面完成。这些任务涵盖经济体制、科技人才、绿色转型、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其中,市场化改革(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科研体制破壁等)、绿色低碳转型(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等)及民生制度完善(社保全国统筹、生育支持体系等)或是“十五五”期间改革攻坚的重点方向。(作者 周潇枭)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