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自2012年起,中国实施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通过目前5次全国性的调查挖掘和认定,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数量已达6819个。
传统村落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是保存着中华文明的一份集体记忆。
国家的名义为传统村落撑起保护伞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681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得到抢救性保护,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自2012年起,中国实施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通过目前5次全国性的调查挖掘和认定,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数量已达6819个。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该馆分为综合馆和村落馆,综合馆展示中国传统村落整体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村落馆逐个展示中国传统村落全貌,目前已完成165个中国传统村落建馆工作。
在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上,到2018年底,中国政府已支持3750个村落,对其改善基础设施、保护文化遗产。此外还建立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明确了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的保护要求,提出了一村一档案、一村一规划等保护措施,还对中国传统村落逐村建立了信息档案,加强传统村落监测管理。
国务院在33个试点进行的“三块地”改革,到2018年底腾退零星闲置宅基地约14万户、8.4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万余宗,面积9万余亩,总额约257亿元。今年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对存量宅基地实行退出有偿。可以说,盘活闲置宅基地、推进农村不动产登记、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正迎来难得机遇。
今年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内容与路径,为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保护工作渐次展开 传统村落重现生机
国家分五批把近7000个村落纳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且已经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联动保护体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2008年开始,中心团队连续四次对我国传统村落分布相对集中的长江黄河流域、西南地区207个县,进行大规模的跟踪式田野调查,发现传统村落在2004年至2010年间每年递减7.3%,而在2017年下降到了1.4%。这些年的保护工作是成效显著。
安徽省黄山市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投资保护利用,形成了民企独资保护开发的“宏村模式”、政府主导国企经营的“西递模式”及国企开发村企合作的“唐模模式”等。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在全县启动了“拯救老屋行动”,在坚持“保护第一、利用第二”原则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对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培育旅游业态,通过农家乐休闲旅游和民宿业的发展,促进老屋的活化利用,让老房子保值、增值,实现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保护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共赢。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培育传统工匠,通过组织开展全县工匠队伍调查,分工种建立工匠资源库,大力发展传统村落和古建经济。同时,该县还全面梳理并建立有条件可利用的老屋资源库,供艺术办、旅委、招商局等职能部门进行招商引资,并想方设法推动传统村落的多形式活化与利用。
四川已开展《四川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四川传统村落、历史村镇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立体化。四川从低海拔到高原5000米都有,平原有平原的文化,山区有山区的文化,高海拔地区有藏羌等民族文化;二是四川乡村文化是置身于不同环境中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平原有平原的生活方式,牧区有牧区的生活方式;三是四川文化延续不断,并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引入了大批外来文化,因此更具有包容性和综合性。形成小组团、小规模和微田园、生态化经验,积极研究适宜乡村特点的设计模式和施工方法,四川传统历史村落与传承活起来。
贡献中国方案 传统村落走向世界
在国际上,不论是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还是1994年日本草拟的《奈良真实性文件》,又或是1999年通过的《墨西哥宪章》,都强调对古村落的保护性利用,重视乡土遗产,活化传统村落。对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目前,我国的传统村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2019年5月27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上,作为典型代表,浙江省松阳县向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讲述了“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松阳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故事。2019年6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眉山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同时结合其他地区的案例,总结了12条经验,在“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上向全球进行推广,以此推动全世界历史村镇的保护发展。
过去,我们到国外旅游打卡,主要是游览古村镇;但国外游客来到中国,往往看不到我们的古村镇。把传统村落推广成为世界旅游的主要目的地,要积极促进传统村落的国际传播,推动传统村落申报世界遗产,采取措施引进国外游客,将传统村落推向世界,提升传统村落的旅游品质,让世界了解中国丰富多彩、数量庞大的农耕文化遗产,了解中国美丽鲜活的传统村落。将中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推广为世界经验,为全球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传统村落这一载体有了鲜活的呈现;传统民居建筑得到了最广泛最有效的保护;传统村落的内在文化资源,正在向“文化资本”和“文化红利”转化。
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当务之急依然是严格保护。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我们遏制了传统村落的自然消亡,但是空心化、建设性破坏、资金不足等依然是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传统村落从保护、发展到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才是我们记忆中的村落。不要让传统村落从此只能存在于屏幕与画卷上,不要让传统文化只能口口相传。望山见水、乡愁可寄,才是高水平的城镇化
上一篇:垃圾分类全民参与需要鼓励创新
下一篇:留住乡愁 加强古村落保护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