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旅游开发、工程建设等对传统村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量传统村落消失,加上“空心村”的大量出现,依附在传统村落中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象。
习近平指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传统格局的载体,是保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有效载体,是发展农业和农民庭院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的一种社会资本,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少传统村落正在衰落和消失。
据统计,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国家战略
中国有关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即已开始,但将传统村落作为一个专门的保护对象进行保护,则始于2003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工作。
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具体落实,上下形成了有效互动。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
2012年12月,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2012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为标志,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正式纳入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战略。在这之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先后公布了两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同年12月20日,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上升至国家文化战略层面。
2014年4月,四部局联合公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传统村落保护在一批学者长期呼吁下,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初步建立了国家保护名录,制定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并根据保护价值的不同进行分等定级管理。
2016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实施的传统村落保护公益项目——“拯救老屋行动”在各地推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自2012年起陆续公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6部门公布了第5批2666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总数已达6819个。
在省、市、县、镇级层面,不少省份及地方政府还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传统村落的政策和措施。如2017年1月,湖南省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通知》,切实加强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和利用;又如,安徽黄山市推行针对当地古村落保护的“百村千幢”工程等。
2019年海南省住建、旅文、自然资源和规划、财政等四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实施“一村一档”,建立传统村落保护档案,落实保护责任制,充分保护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深度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问题
《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蓝皮书分析指出,近年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不容乐观的问题。
传统村落数量锐减管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村落由于各种原因毁坏严重。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旅游开发、工程建设等对传统村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量传统村落消失,加上“空心村”的大量出现,依附在传统村落中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象。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大陆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51.27%,首次超过农村。
同时,由于道路交通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增多和信息网络覆盖面的扩大等原因,加大了外来文化向农村渗透的力度,村落传统文化趋于边缘化,其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
相当一部分传统村落面临环境破坏与污染威胁,近年来旅游开发导致游客大量涌入村落,对传统村落的环境承受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破坏和污染。
一些传统村落文化研究学者提到,很多地方对传统村落保护仍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
重有形的建筑保护,轻无形的原住民文化保护;重“固态”文化保护,轻“活态”文化保护。在抱有这种认识与理念的人看来,传统村落只是一些没有文化灵魂的“死”建筑。实际上,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古建筑上,更体现于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道德观念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丰富“活态”之中。
在城镇化进程中,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指导下,不少基层干部仍未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事关国家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他们认为传统村落如无旅游开发价值,不能提升当地GDP,不能为其政绩“建功立业”,与其费力花钱保护,不如让其消亡。有的甚至受经济利益驱动,大行“强拆”之道。
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长效永久机制
《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分析指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任重道远。
当前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必须遵循整体性、原生性、可持续性保护的原则,在当前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明晰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限于有形的固态的物质文化遗存保护,还包括无形的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同时还要兼顾村落文化的传承者——生活于村落的原住居民。从六方面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传统村落保护有法可依;
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纳入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
完善普查调研,对传统村落实施分类保护、分级管理。进一步组织全国性的“中国传统村落遗存”专项普查与跟踪工作,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数据库;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保护意识;
民众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保护责任追究制”,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培育、提高原住居民主体性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