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
解决城区内涝是一个系统工程,依靠海绵城市建设化解内涝,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据日前报道,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城市遭遇暴雨,出现内涝。自2015年4月起,住建部等三部委先后公布两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已纳入试点的30个城市中,近期出现内涝的城市却至少有14个,其中包括武汉,占比接近50%。 这不...
近期,特大降雨覆盖我国南北多地,城区“看海”现象多发。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海绵城市建设,备受社会关注。 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近半数城市近期曾出现内涝。业内专家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内涝问题的有效途径,但这是系统工程,建成面积不达到一定规模,防治内涝不会马上见效...
入夏以来,持续的强降雨令全国多个省市遭遇内涝。仅7月中下旬以来,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陆续迎来大范围暴雨天气,城市内涝已经普遍影响到城市正常运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79个城市出现内涝。业内分析认为,近年来各地城市化建设中产生诸多弊病,例如河流、湖泊和湿地被填...
鱼群在繁华街道上流窜,城市里看海的标签又成了社交网站的热门。 住建部的资料显示,2007年至2015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水淹超过12小时,深度超过半米。 内涝反映出城市与水的紧张关系。城市在扩张,水泥坚固的表面也是不渗水的硬壳。而大雨停歇,“海”潮退去,城市的...
7月25日,京津地区再次迎来长时间暴雨,城区是否再次出现积水、内涝,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伴随着暴雨的到来,“海绵城市”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 那么,“海绵城市”离你有多远?天津人的回答是:“45公里!” 在距天津中心城区正东45公里的地方,是一座近年来崛起的新城——中新天津生态城。7...
大水的痕迹还斑驳地渗在城区各个角落,江苏省会城市南京在2016年7月13日宣布,开始全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其公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新建小区的可渗透地面不得低于40%。 “海绵城市”就是让整座城市像一块会“呼吸”、有“弹性”的海绵,在涝时城市能吸水,在旱时能吐水,从而良性循环利用水...
距离7·21特大暴雨过去已有四年,北京在此次的7·20强降水过程中有惊无险。而在日前的长江洪水中,武汉作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之一,还是未完全消化大雨漫灌的“洗礼”,一遇暴雨城市就“看海”的景象仍有上演。城市与水该如何和平共处?中国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之困境又该如何解开?相关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以“源头治理”...
随着连日来的暴雨侵袭,许多城市陆续开启了“看海”模式,不少市民呼吁需积极改造、完善城市排水系统。与此同时,为根治城市积水和内涝问题,替代传统“快排模式”的“海绵城市”建设也被寄予厚望。 据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提出以后,我国相应试点城市建设投资方案也陆续出台,国家财政还通过专项资金助力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