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俊 1931年12月,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时说了句经典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这句话用来论佛寺也同样适用,一些寺庙不在名山大川,殿宇也未必巍峨,但却信徒众多,香火鼎盛,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寺庙有得道高僧,带得出高徒,章华寺就是如此。 心道法师 民...
张 俊 在章华寺的东北处曾经有一个高阜,这个高阜有个很美的名称,叫作看花台,传为当年楚灵王带嫔妃观赏太师渊荷花之处。此名取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但自古以来这座高阜就是一处观景地,古时不少大诗人来凭吊章华台时,可能都曾在此高阜上吟诗感怀,如唐代写“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就写过“遥遥去巫峡...
张 俊 沙市,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目前在文献中并无一个明确的说法。清光绪九年(1883年),英国冒险家立德乐去四川途中路过沙市,后来他写了本《扁舟过三峡》,书中提出了一个猜想:“沙市的字面意义为‘沙的市场’,很可能说明此地的起源。也许在堤坝建立以前,这一带有无数堵塞河道的沙洲。在其中之一,出现了一个沙上的...
张 俊 清人孔自来在《江陵志馀》里讲了一件事: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去黔州时路过荆州,在荆州城内的承天寺借宿。当时,该寺住持智珠正准备修寺中的僧伽妙应塔,知道黄庭坚是名满天下的大书法家,便约黄为该塔写篇碑文,黄当即欣然允诺。六年后,黄再过荆州时就将写好的碑文交给智珠刻石。黄...
张 俊 中国寺庙的建筑布局基本上是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合院式。东汉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遣吏赴西域求法,用白马驮来的佛经和佛像在洛阳的鸿胪寺安置后,佛教的传播极为迅速,一时专门的佛寺不够用,一些信佛的官吏、富商便将自家的住宅捐出当作寺院。由于是“捐舍为寺”,宅院的前厅就改成了佛殿,后堂变成了经堂,后...
张 俊 大乘佛教中,僧人修持讲“六度”,“度”的梵语叫“波罗蜜多”,解释为“到彼岸”或“圆满究竟”之意。所谓“六度”,就是六种从烦恼此岸摆渡到觉悟彼岸的解脱方法,具体包括: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恨、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对出家人来说,一生按“六度”要求去言行,并修持得正果绝非...
张 俊 章华寺大悲殿东面立有几块古碑,其中一块碑石发黑,字迹模糊,仔细辨认还可以看清。碑文首句是“章华寺养性堂医药缘起”,末尾为“李宝常敬撰并书丹,章华寺退居妙莲、优婆塞萧止因同立,民国20年岁次辛未重阳节刊石。” 民国初期,章华寺出家人逐年增多,高峰时达二三百之众。信徒多是好事,但也是难事,僧众要吃...
张 俊 佛寺是僧人的静修之地,因而建寺的选址讲究风水,且一般都会遵循“四灵兽模式”,以达到“环若列历,林泉清碧;宅幽而势阻,地廓而形藏”的目的。简单一点说,就是建寺之地山水俱备最好,如此才能凝聚气运,使道场兴旺。当初,悟开法师选择豫章冈建寺,有山自不必说,其实也不少水,章华寺的北面曾经有过一处广阔...
张 俊 沙市人用上自来水,那还是1954年的事。在此之前,沙市人多从长江里挑水吃,而淘米、洗菜、洗衣什么的都是用井水。沙市古巷子多,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还有七十二条古巷,巷子的两侧是密集的民宅,凡大宅院中总是有一口井的。沙市曾经有过多少口井现已不可考,但最古老的一口井却是有史载的,那口井就是章华寺的沉...
张 俊 一个地方有风景、有传说、有寺观,是最能撩起文人墨客的兴致,去发思古之幽情,从而写出不同凡响之作的。沙市的豫章冈称得上是三者兼而有之,因而自古以来,在地方文献中就不乏相关诗文的记载。在古代先贤遗留的那些诗篇中,以写章华台风景、感叹楚国衰亡、表达个人情怀的为多,其中名气较大的有两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