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俊 上世纪80年代末,沙市有份文史杂志叫《沙市纵横》,那时我在参加市建设志的编纂,闲暇时喜欢写点旧事投稿。那年,我的《沦陷时期的沙市红卍字会》和《醉入妓院凶杀案》发表时,文中配的插图画得极为生动。该杂志编辑告诉我,插画作者叫骆鉴音,是市影剧院的美工。我去拜访了他,一来二往就成了好友,我叫他骆哥。 ...
张 俊 荆州市青少年宫院子里有一座池塘,一到春夏季节,绿荷撑起的伞就盖住了水面,点点蜻蜓绕着荷花飞舞,风景煞是惹人喜爱。李玉年的国风茶馆就坐落在池塘旁,这座由他自己设计的茶馆,全部用木材搭建,室内多宝格架上放满各式茶饼、茶罐,壁上挂着书画;室外绿藤缠绕,盆花吐艳,几尾红鱼在碎卵石砌成的池子里悠闲游...
张 俊 一座城市的历史越悠久,积淀的历史资料就越多,将这些整理出来,对于当今与后来都是大有裨益的。 荆州中心城市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无数过往的人与事,使这座古城的史料浩若烟海。当今一些专家学者在对此进行研究,不少民间人士也在对此做出解读,刘乐源、刘波和奕文就是其中的三位。这三人都是80后,都不...
张 俊 当今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年代,也是一个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年代,因此不少人刚一退休,就过起休闲养生的日子来,“过去为别人活,如今为自己活一把,”不少人在这么说。 雷超清,原沙市棉纺厂厂医。他不大认同那些流行养生观,他有自己的选择与坚守,所以退休后就忙着开诊所、著书和练书法,一干就是十六年,至今...
张俊 7月21日下午,热浪袭人。四个壮实的工人用木杠从李雪君家抬出两块厚重的石刻碑,碑上刻的是一副对联,李雪君说:这是著名画家张大千当年专为他外祖父李宝常写的。 沙市知名士绅李宝常 李宝常,字绩丞、寄尘,号素庵。清同治九年(1870年),李宝常出生在荆州一满族官宦之家,在荆州城读书长大,中过秀...
张 俊 几年前,在万寿公园见过一位龚姓先生收藏的一株金丝楠木根,高约一米五,直径约一米。龚先生说是他在江边沙滩上发现的。那天他还用砂纸轻轻擦了一块给我看,但见隐现花纹,金丝闪闪,真是贵气逼人。后听龚先生说这宝根被外地人买走了,值好几万呢! 李宝常(中坐着穿白衣者)与张善孖(右一逗虎者)、张...
张 俊 《周礼·考工记》上说:“匠人营城,方圆九里。设九经九纬,前朝后市。”这里所称的匠人,显然不单是指筑城的工匠,还包括指使匠人“营城”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指使“营城”人的作用要比筑城工匠大得多,因为他的远见与睿智,将决定一座城市的建设方向、规模、速度和效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间,有个 “...
张 俊 王鸣放先生托人送来一本书,作者汪承滋,长江大学离休内科教授,书名《呵护生命的人--汪承滋医生回忆录》。这类书看过几本,记岁月流水账的多,汪书又如何呢?漫不经心地翻了几页,却是再也放不下了,从头一口气读完,深感真是本好书! 汪承滋先生 汪先生是1936年生人,成书是在2019年,那时的汪先生...
张俊 荆州历史上,古代有“公安三袁”,即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都是明代文坛“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在当代,与公安隔江相望的沙市,也出了个“沙市三袁”,即袁复兴、袁策明、袁纯富。这三人因史地研究颇有名气,故得此雅号。如今,袁复兴、袁策明已经过世,仅存的袁纯富已经七十有三了。 袁纯富在书...
张俊 前几天,跟岑河镇的文化站站长李发国去了趟唐家湾,在湾子的一口水井傍为他照了张相。看着照片,就觉得他环眼如张飞,秉性像关公,心地跟刘备样厚道。 岑河镇文化站长李发国 五十六岁的李发国原是个乡村教师,当站长已有二十八个年头。他是个少说多干的人,2017年上头要推行乡村振兴政策,他就在唐家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