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对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城管执法局二桥清洁队来说,摆在面前的不是一次笔头上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人与自然间持续数个月的漫长博弈。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王丹妮 邱凌峰 通讯员 费帆 覃小玲)假设每天街道上会均匀地落下L公斤的树叶,环卫工人每天可以清扫 S 公斤的落叶,每小时清扫落叶量恒定,问:若环卫工人们每天清扫的落叶量S等于每天落下的树叶量 L,落叶需要多久被清扫干净?
这似乎是一道从小学奥数考卷上摘录下的题,但对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城管执法局二桥清洁队来说,摆在面前的不是一次笔头上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人与自然间持续数个月的漫长博弈。
追落叶的人
法国梧桐因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夏季枝繁叶茂有浓荫,冬季落叶又能透光,被誉为“行道树之王”。武汉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兼具两种优势的它,成了市内落叶树种当之无愧的首选,被大量栽植。
每到秋天,城市被梧桐落叶染成金黄,带来非凡的视觉效果,但也给负责街面清扫的环卫工人们带来了难题。
“几长时间扫完?没算过,”二桥清洁队司机班负责人范建华和同事们想了想,“反正到了落叶季节,我们每天下班都累得直不起腰。有一回,4个人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9点,才基本上搞干净”,他心有余悸。“不过有了它,强多了!” 范建华指着身边一辆长着“鼻子”的清扫车,迫不及待要演示给中华建设全媒体记者看。
落叶被同事操作的鼓风机吹到路边,洗扫车匀速驶来,他牵着长管经过。管口对准树叶,所到之处,落叶“嗖”一下被吸进去了,如同在家用吸尘器打扫,十分高效,“效率是人工打扫的好几倍!” 站在一旁的二桥清洁队月亮湾班组组长潘新民连连称赞。
去年10月,武昌区城管执法局组织环卫相关人员到厂家考察环卫机械设备,范建华应邀参加,“当时看到一款专门吸落叶的大型设备,清扫效率特别高,正对我们的需求”,范建华特别开心,“但是价格高,一辆接近四五十万元,再加上武汉落叶季也就3个月左右,专门买一台划不来。”
虽然无法购买,但是机器高效作业的画面,一直在他脑中挥之不去。每当看到同事在风中追着落叶跑的身影时,范建华想要改变清扫方式的念头愈发强烈。最终,他的目光锁定在了队里的一台使用频率并不高的洗扫车上。
“吸尘器的原理是电动机带动叶轮高速旋转,从而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进而吸取尘屑。”弄懂了吸扫树叶的原理,他带着司机班同事进行改装,“开始用了一根与车尾部的吸收口匹配的管道,但实际操作中发现管道过细,一次性吸进去的落叶太少,管口容易被落叶堵塞”,一点点摸索,不断改进,他们最后决定选用管口直径15厘米的管道,并将管道与车身的连接处改到车顶,一下子解决了堵塞和车尾舱门开关的问题。
为了固定住管道方便收纳,范建华还在车身上面和侧面加装了一排固定钩,同时在管口装上了可拆卸手柄,这样工人握住手柄将管口贴近路面吸落叶时不用弯腰,不仅省力而且操作简单。他说,等落叶季过了,只需要把软管拆下来,车还可以恢复原有的功能,能够轻松实现“一车两用”。
才过了一个多月,“改装车”就开始在法国梧桐最集中的临江大道月亮湾附近路段试使用反馈良好,清扫效率实现了飞跃,“有一点遗憾的是,今年只在落叶季的尾声用上了它。我们再优化一下吸嘴部分,明年让它继续大展神威”,范建华摩拳擦掌。
其实这并不是范建华的第一项创新成果,几年前他就曾将日常保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工具集合在一起,组合出一款环卫多功能清洁腰包,可随时对路上的乱涂乱画、牛皮癣以及小面积的污渍进行清理,因其方便性和实用性,在全市迅速得到推广。
武汉市第十七届职工技能大赛环卫机动车驾驶“技术能手”、2021年湖北省优秀环卫工人、2022年武汉市“环卫技能能手”……这些年,荣誉纷至沓来,范建华却并不自满,而更专注于发明创新,他对记者神秘一笑,“新发明正在准备中,卖个关子,成型了再请你们来看!”
野路子也可以对路子
范建华说,自己并不是二桥清洁队首个且唯一的“创新能手”,队长付国炬才是队里的“发明领头人”,“他领我入门,他的工作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我,是付队鼓励我们不断创造”。
不少人干活是跟着传统和经验走,很少去想为什么,而付国炬并非如此,每一个制约工作的难题,都是他闲暇时潜心研究的目标。1991年,付国炬加入当时还是以人工清扫为主的武昌环卫队伍,那时起,他便开始尝试通过改造扫把的样式和清扫方式,提高清扫效率。把不顺手的工具改一改,把不方便工作的工序顺一下,他就这样在创新这条路上披荆斩棘、一路向前三十多年。
野路子也可以对路子。并非机械专业出生的付国炬,凭借着下班时间学习、请教,先后拿出360度鸭子嘴、梯次作业、站卧石清洗厕刷、排枪作业、黄线靶向清洗、吸扫车垃圾沉淀池、右侧护栏刷等7个革新项目,其中多个项目在全市推广应用。
一个人全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队伍要发展,不仅需要鹰一样的个人,更需要雁一样的团队,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跑得更远。必须要让更多同事会革新、多创效。
创新经验较多的付国炬,便带着大家一起发现问题,研讨解决方案,“发明创造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就是立足本职,发现问题。当然,只是发现不行,还要找到解决办法。我们每个月都会开一次工作交流分享会,不搞论资排辈,都可以发表见解、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小发现、小灵感,再一起找答案,一同验证,非常团结。”
就这样,二桥清洁队带着紧迫感和责任感,去寻求解决方案,以 “倒逼”之苦换来提质增效之甜。360度鸭子嘴、梯次作业、站卧石清洗厕刷、排枪作业、黄线靶向清洗、吸扫车垃圾沉淀池、十二神器、桥坡生命带、环卫多功能腰包、小型电泵水车、右侧护栏刷、落叶吸尘器……2008年至今,二桥清洁队拿出了12项创新改造的设备或工作方法。
创新成果频出,“神器”轮番亮相,干活更省力、效率更高了。“提出好点子、解决问题的同事能通过扎实的劳动获得收入和精神上的回报”,付国炬说。
武昌区城管执法局环卫科副科长吴文倩说,一直以来,二桥清洁队勇于创新的氛围都非常浓厚,大家敢想、敢讲、敢干。这种勇于创新的氛围也是整个集体长期努力的结果,大家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
“关乎尊严的事”
付国炬告诉记者,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下,当前的环卫工作被赋予了更多内容:更加精细地作业、更加专业的技能、更加敬业的心态,他掰着手指细数,装了北斗系统的清运车、公厕智能管控、垃圾箱景观隐蔽,越来越多的环卫工作环节开始“上科技”。
“1991年,我刚开始从事环卫工作,那时我们是一把扫帚扫到底,如今34年过去了,环卫工作早就不是当时那么简单。我们努力改进一些工具,也是希望能带来一些改变吧”,付国炬摩挲着自己记载各种发明草稿的笔记本。
采访中,环卫工作人员的尊严、社会的尊重认可,也是吴文倩和付国炬反复提及的。他们在沉默后,异口同声告诉记者:“希望能扭转大家对环卫行业的印象,通过持续的发明创新向全社会证明,这个行业绝不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端劳动。我们期望唤醒大众对环卫职业的尊重,让从业者重拾职业尊严与认同感”,一直带着和煦笑容他们,此刻神情变得严肃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