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日前,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聚焦住宅电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环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等,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韩冬) 日前,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聚焦住宅电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环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等,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
据了解,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建设美丽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的美丽城市,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等十一部门制定了《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7 年,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区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更加凸显、治理效能有效提升,推动 50 个左右美丽城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示范标杆。
到 2035 年,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形成智慧高效、多元共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美丽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为建设好“美丽城市”,《实施方案》提出了“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提升城市环境健康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城市数智治理效能”等五项任务。
在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方面,《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城乡结合部、城郊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完善产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改造,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鼓励引导绿色出行。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绿色环保广告材料。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实施方案》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布局,源头解决餐饮油烟及恶臭异味扰民问题。规范室外照明设施建设管理。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有序推进城区建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河湖。持续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推进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建立健全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加强各环节规范管理。
在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方面,《实施方案》要求,统筹推进生态廊道、通风廊道、城市绿道、景观廊道及基础设施一体布局,利用街头、社区小微空间等见缝插绿,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持续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智能应用噪声地图,全面推动宁静小区建设。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在提升城市环境健康安全保障能力方面,《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划定城市洪涝风险控制线,有效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在提升城市数智治理效能方面,《实施方案》要求,聚焦住宅电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环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等,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
为全面落实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推进机制:
打造美丽城市示范标杆。统筹考虑区域特色、发展阶段、城市规模,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在东、中、西、东北部等地区分类选取 50 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纳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予以重点支持。鼓励超大特大城市率先探索、形成突破、实现引领。
建设高品质生态社区。新建社区将低碳节能、生物友好等理念融入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和居民生活之中,合理规划和建设各类社区绿地,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方式、运营管理、楼宇建筑、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绿色低碳及生物多样性友好水平。结合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等工作积极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城区环境生态化。
引导建设各类美丽细胞。鼓励引导各类园区、厂矿企业、学校、街道、庭院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推进不同类型城市、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打造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排放减量化、资源循环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强化全过程管理。鼓励各城市人民政府以美丽城市建设参考指标体系为基础,根据本地特征细化、优化美丽城市建设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编制印发实施方案、规划或行动计划,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布美丽城市建设评估报告。
多渠道加强资金支持。将城市开发与美丽城市建设有效挂钩,推动一批典型城市编制美丽城市建设重大项目投融资方案,系统谋划、统筹实施美丽城市建设项目,以城市为载体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金融支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