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中国的农历纪年,将一年分为不同的时间段;用二十四个节气,概括春夏秋冬的四季转换。
说说“中元”
——写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称“鬼节”
胡贵玉
中国的农历纪年,
将一年分为不同的时间段;
用二十四个节气,
概括春夏秋冬的四季转换。
还有一些节日属于农历,
在民间世代承传,
这些传统的节日,
都具有清晰的历史渊源。
农历七月十五,
道家称之为“中元”,
民俗世代沿袭,
活动集中在晚间。
在中元节这天,
有一件事情要干,
随着社会发展,
做法有一些改变。
在以前,
除了摆祭品还要放水船,
到如今,
主要是晚上烧一些纸钱。
对逝去的亲人祭奠,
形式可以繁琐,也可以简单,
哪怕只烧几张冥币,
也是在表达自己思念的情感。
清明节祭扫,
都是白天去墓园,
到了中元节,
夜晚烧纸在路边。
如果,
您有长辈亲人已撒手人寰,
今晚,
您或许会点燃纸钱的火焰。
在心里头,
默默地对逝者悼念,
让已故者,
感知您在嘘寒问暖。
晚上烧纸,
一定要考虑到卫生和安全,
青烟消散,
请用扫帚清理一下地面。
民风民俗没有必要去改,
但是更重要的是理解内涵,
新时代的人要有新意识,
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作者系湖北省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网评摘编:
读这首《说说“中元”》,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将中元节的内涵说得通俗又真切。诗里没有复杂的辞藻,先从农历节气与传统节日的渊源切入,清晰点出“中元”的道家称谓与民间属性,让不熟悉这个节日的人也能快速理解其背景。
诗中对比了中元节古今习俗的变化——从过去摆祭品、放水船,到如今以烧纸钱为主,却始终紧扣“思念亲人”的核心,一句“哪怕只烧几张冥币,也是在表达自己思念的情感”,道破了节日的本质不是形式,而是对逝者的惦念。同时,诗人还贴心提醒“考虑卫生和安全”“养成文明习惯”,让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自然融合,既保留了节日的温度,又传递了理性的态度,读来格外亲切。(王延芳)
传统习俗,重视很好,忽视也对;缅怀亲人,孝心可贵;鬼节无鬼,切莫信鬼!(傅祖然)
这首诗以质朴语言勾勒中元节,从节气背景讲到古今习俗变迁,既点明祭祀核心是寄思念,又提醒文明祭扫。没有复杂辞藻,却把传统节日的内涵与现代意识结合,平实中见温度,让人读懂节日里的情感与责任。(冯继明)
胡贵玉老师的《说说“中元”》这首诗,以平实笔触勾勒中元节的民俗画卷,字里行间满是对传统的温情回望。从农历节气的时序铺陈,到“中元”名称的由来,再到古今习俗的演变——从放水船到烧纸钱,从墓园祭扫到路边追思,将节日的仪式感与情感内核娓娓道来。诗中既尊重民俗传承,又倡导文明新风,提醒人们在缅怀逝者时兼顾卫生与安全,于细微处见人文关怀。没有华丽辞藻,却以真挚打动人心,让读者在熟悉的场景中,读懂节日背后“思念”与“传承”的深层意义。
赞胡贵玉老师《说说“中元”》
节至中元话古传,纸钱焚处寄追思。
昔时水舫今时火,昼日墓园宵路祠。
俗韵千年凝厚意,新风一缕入新诗。
情牵逝者怀今岁,最是温言动客思。
(李天友)
贵玉战友的这首诗,围绕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展开,主题明确且富有深意。它不仅仅是对中元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简单介绍,更深入挖掘了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内涵。通过描述中元节祭奠逝去亲人的习俗,传达出对先辈的缅怀与思念之情,同时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应在传承民俗的同时,注重理解其内涵,养成文明习惯,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以及对文明传承的思考。
整首诗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直白的表述让读者轻松理解中元节习俗的变化,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准确传达信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描述祭奠亲人的情节时,情感真挚动人,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细腻地展现出来,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歌按照引入、介绍、变迁、情感、呼吁的顺序展开,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从对农历和传统节日的大背景介绍,逐步聚焦到中元节,再到习俗变化、情感表达,最后提出文明传承的呼吁,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环环相扣。(韩楷)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