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记忆

笔墨绘山河文心映时代 ——赞著名书画家彭利铭先生艺术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31 22:45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彭利铭先生是一位兼具多重身份的独特存在。他既是笔耕不辍的创作者,以笔墨为刃开掘山水新境;也是深耕理论的研究者,以文字为媒梳理书画文脉;还是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积极探索者,成为相关领域颇有建树的优秀代表之一;更是热心公益的传播者,以行动为桥连接艺术与大众。他从号称“千山之王,万水...

 

笔墨绘山河 文心映时代

——赞著名书画家彭利铭先生艺术创新之路

王秋和

 

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彭利铭先生是一位兼具多重身份的独特存在。他既是笔耕不辍的创作者,以笔墨为刃开掘山水新境;也是深耕理论的研究者,以文字为媒梳理书画文脉;还是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积极探索者,成为相关领域颇有建树的优秀代表之一;更是热心公益的传播者,以行动为桥连接艺术与大众。他从号称“千山之王,万水之宗”的龙山脚下到京城街巷,走上艺术殿堂;他从传统笔墨到当代创新,再到为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不遗余力;他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为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写下了生动注脚。

 

 

①传统为基:

 

笔墨里的守正与突破

 

彭利铭先生生于湖南涟源,成长于北京。少时受中央文史馆诸多前辈启蒙,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后师从欧阳中石教授,深厚的学养积淀为他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根基。他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等多项职务,但其艺术初心始终未改——以传统为根,向时代寻变,走创新之路。

 

彭利铭的画室里,历代山水大家的画册整齐排列,那是他数十年临摹研习的“教科书”。从北派山水的刚健骨力到南宗水墨的灵秀气韵,从李可染积墨的沉厚华滋到黄宾虹 “五笔七墨” 的变幻无穷,他对传统笔墨的体悟早已超越技法层面,升华为对精神内核的把握。“不是复刻古法,而是提炼灵魂”,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种理念在他的 “宽远” 山水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传统“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则之外,他创造性地提出创作出一大批在“宽远”概念作品。

 

众所周知,美术史理论上讲,宋代北宋,是全景山水有横幅的,有立幅的,但是和他的不一样,因为当时人站的再高也就山头上,而他仿佛现在可以坐在飞机上,用的是现代航拍角度,把这种视角变成一种笔墨语言带入他的作品构图之中,所以他这种全景山水所展现的景色更宽阔,更宏大,通过一些理论思考研究去推广,这在艺术史的发展肯定是一个新问题,新贡献!这种在画面中既有对山川宏观气象的俯瞰,又融入现代审美对秩序的追求。《大美中华》中,这种空间意识尤为鲜明——主峰巍峨如民族脊梁,辅峰绵延似历史长河,云雾流转间,传统意境与当代视野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幅为天安门城楼大厅创作的巨幅山水,正是他对“宽远”理念的完美诠释。

 

 

②书画同源:

 

浓墨重彩中的气韵密码

 

走进彭利铭的画作,最先打动观者的往往是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线条。作为深研书法的艺术家,他将“书画同源”的古老命题演绎出新的可能 —— 山石皴擦时,笔锋藏着行草的跌宕韵律;树木勾勒处,线条透着楷书的端庄骨力;云雾留白间,墨色藏着“飞白”的虚灵意境。

 

“书法是绘画的骨”,这是他从欧阳中石教授那里继承的理念,也是他创作的圭臬。在作品中,他以“屋漏痕”的笔法画山石,让坚硬的岩石有了岁月的温度;用“锥画沙”的线条绘树木,使挺拔的枝干透着倔强的风骨。这种以书入画的实践,让他的山水作品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独白。

 

构图上,他借鉴书法章法的开合之道:主峰如楷书结体般稳重,溪流似行草笔势般灵动,留白处像书法落款般恰到好处。这种融合让画面始终流动着“写”的精神,正如他所说:“好的山水不是画出来的,是写出来的,写的是心性,是风骨。”

 

 

③文心铸魂:

 

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彭利铭的山水从不局限于“寄情丘壑”的小我。在他笔下,山川是民族气魄的象征,草木是生态理念的载体,云雾是和谐共生的哲思。这种将个人情怀与时代命题相联结的创作,让传统山水有了新的精神高度。

 

2019 年,他为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创作的《大美中华》,以雄奇的山势、苍茫的云海展现大国气象,画面中隐约可见的长城、江河,既是地理的写照,更是文化的图腾。而他的“太空画作”系列,多幅作品随神舟飞船遨游寰宇,将中国山水的意境带到了宇宙空间,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奇妙碰撞。

 

彭利铭先生在创作每幅画的同时都会写首诗或填首词与之相配,画融诗境,诗达画意,情寄诗文书画,追求“诗文书画,愿求其通”。

 

在创作《光明境界越千年》时,他写下一首七律:

 

万里长城满目雄,

巨龙腾跃贯西东。

恢宏气象盈清气,

家国情怀集雅风。

 

大海波扬光灿灿,

高台云卷意融融。

山河壮丽挥毫颂,

惊世奇观入画中。

 

在创作《祁连春意》时,他随兴填词《鹧鸪天·青海归来》:

 

泼墨三江造化流,

昆仑雪魄霈神州。

祁连积素千峰玉,

青海浮光万顷绸。

 

临绝巘,立沙洲,

丹青未尽意难收。

云涛运腕经幡舞,

更向沧波笔底游。

 

为追忆恩师欧阳中石,含泪写下五律一首:

 

中华存翰墨,

育教创新章,

书界群贤仰,

梨园众友望。

 

诗词随笔妙,

桃李漫天芳,

泰岳青松立,

齐歌石敢当。

 

近日到先生画室,画墙上挂着他刚刚创作完成的《今日映秀》巨幅山水,上题有:

 

映秀起新城,

四季花开盛。

雾锁峰巅岭纵横,

深谷春融境。

 

忆昔旧家园,

似见英雄影,

地震无情人有情,

又现繁荣景。

 

《卜算子·仰映秀》

 

彭利铭感怀并记之

 

这种时代感源于彭利铭先生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作为文艺评论者,他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开设专栏,用百万字的文章解读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其中《齐白石如何吸引世界关注》入选高考考题,正是因为文章道出了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密码。他说:“艺术家不能关起门来书写、绘画、作诗,要让笔墨跟着时代走,让山水说出当代人的心声。”

 

 

④知行合一:

 

艺术路上的多重担当

 

彭利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通了创作、理论与传播的边界。作为创作者,他的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重要场所收藏,数十次参加全国性大展;作为理论研究者,他提出的“书画本一体,用笔通古今”等观点,为当代书画创作提供了新思路;作为传播者,他策划百余场书画活动,为近百位艺术家撰写评介,让更多人感受艺术的魅力。

 

这种多重身份的融合,形成了他 “创作反哺理论,理论指导创作”的良性循环。他对 “宽远”空间的实践,深化了对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思考;而对笔墨精神的理论探索,又让他的创作更具思想深度。正如他所说:“画画和写文章是一回事,都是用不同的语言说清同一个道理——艺术要扎根传统,面向时代。”

 

从湖南少年到京城名家,从笔墨研习到理论建构,彭利铭的艺术之路,是一部当代中国山水画家的成长史诗。他用实践证明:传统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可以不断生长的文化基因;山水不仅是自然的再现,更是时代精神的镜像。当笔墨的温度、线条的力度、文心的深度与时代的广度在画中交融,中国山水画便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这,正是书画家彭利铭给时代的艺术启示。

 

下面展示彭利铭先生创作的部分诗书画作品: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