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圈子 > 专栏新闻

到荆州城去

发布时间:2025-09-25 16:47 来源:

核心摘要:清《沙市志略》记载,荆州城外有两大“市”,一座是草市,另一座是沙市。草市距荆州城约六七里,进城就几杯茶的工夫;沙市离荆州城约十六七里,去城里靠走路太累了,所以沙市人进城去公干、做买卖、走亲戚什么的会选择舒适一点的方式,两地之间的交通工具有轿子、乘马、人力车、木划子,随心意所选便是。

张 俊

 

清《沙市志略》记载,荆州城外有两大“市”,一座是草市,另一座是沙市。草市距荆州城约六七里,进城就几杯茶的工夫;沙市离荆州城约十六七里,去城里靠走路太累了,所以沙市人进城去公干、做买卖、走亲戚什么的会选择舒适一点的方式,两地之间的交通工具有轿子、乘马、人力车、木划子,随心意所选便是。

 

清末民初,从沙市去荆州城有水路和陆路,陆路又有两条:一条经马王庙上荆江大堤西行,到御路口右转可入南门,这条路人烟稀少,走的人不多;另一条出迎禧街,经赶马台、金龙寺、刘公祠、白云桥、武德、九眼桥进东门,这条路大致与荆沙河平行,人走累了还可坐木划子,走的人就多一些。

 

清末,荆州城内承天寺山门前的轿子

 

沙市人到荆州城去,只要天气好,一些年轻人便去马行租一匹乘马,骑着马看风景,悠闲地逛进城去。荆州城是荆州府和江陵县衙的治所,民国初期是湖北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第四区)和江陵县县政府所在地,骑着马在城内的大十字街上缓行,听马蹄踏在青石板上发出的“得得”声,那感觉就像古代将士打了胜仗入德胜门一般。

 

沙市的梅台巷尾、赶马台、青龙观、金龙寺等处都开有马行,马行又称“脚行”。租马人花不了几个铜板便可挑一匹喜欢的马,坐在软垫马背上由马夫(也称“脚夫”或“赶家”)牵着,沿着荆沙河优哉游哉地走,可一边看风景一边与马夫说闲话。

 

早年的马夫多是清荆州八旗军兵勇出身,他们原来吃皇粮,大清国亡后便自谋生路,有的去沙市码头当了搬运工,有的则去马行当了马夫。干马夫是个苦活,天不亮就得到马行候客,接客跑趟荆州城,一路得听乘马人使唤,身体受累不说,有时还得受气,当人力车和脚踏车(自行车)出现后,乘马这一行便消失了。

 

坐轿子出行当然是最舒服的,清末民初时的轿子分官轿和民轿,官轿是官老爷专用的,官位不同轿子装饰也不同。1948年,旅美的德龄公主在《童年》一书中写道:“父亲的轿子是一个华丽的东西,上面有着各种表示他的阶级的装饰品,抬轿需要四人,但有两班轿夫轮流工作。轿子的外壁是绿绒,四面各有一扇玻璃窗。轿子的下部是红色,轿顶下挂着流苏,当轿子颠簸震动的时候,流苏就前后摇摆,好像在跳舞。轿夫们都是穿着蓝色的外衣,绿色的轿子,黑色的毡帽,挂着鲜红的流苏,还穿了无跟的黑毡鞋”。

 

民国时期,沙市街头的人力车与脚踏车

 

入民国后官轿变少了,但民轿却多起来了,沙市有四大轿行,分别是巡司巷薛家轿行、赤帝宫(今解放路)谢家轿行、梅台巷陈家轿行、洪家巷苏家轿行。荆州城的轿行主要集中在顺城巷、大十字街一带,也有五六家。

 

轿子有暖轿、凉轿(也称“藤轿”)、春秋轿之分,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由乘客挑选使用。每乘轿子由两个青衣轿夫抬着,稳当又舒适,有钱人家的老爷、妇孺出行租轿子的较多,从沙市去荆州城一个来回也只需付十多串钱,下轿时高兴就加几文茶水钱。

 

民国时期,荆州城、草市、沙市之间的往来以人力车为多。人力车即“黄包车”,这种车为两轮、有篷顶、带铃铛,坐人力车比乘马舒服,比坐轿便宜,它一出现便受到荆沙人的欢迎,正是人力车的大行其道才逼着乘马、轿子退出了交通市场。

 

1912年,沙市“履泰”和“均益”两家人力车行开业,后来履泰将均益兼并后改名为“履泰益”车行,行址就在童家花园(原沙市三中)南侧。履泰益是荆沙最大的一家车行,有人力车三百五十多辆,老板是沙市富商萧止因。

 

萧止因曾在沙市一家洋行当过买办,后来开办履泰车行,他很会经营,没几年便成了沙市最大车行的老板。萧是一个居士,常去章华寺礼佛,但做了车行老板后待人却不大讲情面,得罪了不少车夫。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北伐到沙市,沙市人力车工会的胡义发、白玉堂、肖世泰等人把萧老板揪到李家大塘开斗争会,如果不是当时的沙市警察局局长庄新墅救他,差一点就被打死了。

 

民国初期,在荆沙河边奔跑的人力车夫(图片由黎国亮提供)

 

辛亥革命之后,荆州城内的常住人口由七八万减成了二三万人,城里人去草市、沙市也多是坐人力车,因而城内也开有几家车行。1913年张福田创办了大同车业公司,由祝玉山、金荣甫、蔡清泉等人入股投资,祝玉山是董事长,蔡清泉是经理,行址就在荆州城南门护国寺附近,后来迁到荆州城圣公会附近。

 

张福田等人背后有靠山,为了独揽城内生意,便不准履泰益的车进城。张老板这么无情,萧老板也就无义,他也派人在沙市路口把守,不准大同车业公司的车进入。两大车行为此闹了很长时间,后来经官绅说和,双方同意将白云桥划为经营边界。在桥头立有一块界石碑,沙市人力车到白云桥后,乘客须换荆州的人力车进城;反之,荆州人力车到了白云桥,乘客也得换沙市人力车才能入城区。

 

在那块界石碑的两边都设有车棚供车夫候客,可换乘却使乘客感到不方便,埋怨之声一直不断。1933年,江陵县县长雷啸岑出面给两边的车行老板打招呼,之后才拆除了界石碑,两边的人力车才可以自由地往来。

 

在荆沙跑的人力车起初车轮是用木头做的,外边包着铁皮,拖起来十分笨重,也容易在石板路上碾出深槽。1920年代后期,一种叫“东洋车”的人力车开始出现在荆沙街头,这种车是钢丝气轮胎,拖起来很轻快,坐着有弹性,很受乘客们的欢迎。有一年,大同车业公司一口气买了一百多辆东洋车,还在荆州城内举行了新车游行活动,想凭借东洋车一举挤垮履泰益车行,独霸荆沙人力车市场。但履泰益车行岂甘落后,也很快筹资及时买回了一批东洋车,稳稳地保住了沙市地盘。

 

干车夫这行十分艰苦,车行将人力车租给车夫,租车时得交五六块大洋押金,还需找两家商铺作保。租金视行情而定,通常为每天一吊钱左右,车夫早上来车行领车,深夜回去时再交车,租金须在交车时结算。车行里都雇有车头,每个车头管着二三十辆人力车,租金由车头负责收取,当日收的租金要交车行入账。车夫出车是早不见太阳,辛苦跑一天所得只能饱个肚子,所以车夫当光棍的较多,即便是有了家室也只能勉强糊口。

 

民国初年,供租用的脚踏车开始在荆沙出现,这种带铃铛的两轮车最受年轻人欢迎,租用脚踏车骑行风靡一时。1935年,沙市已有多家出租脚踏车的车行,还成立了脚踏车从业公会,会内成立有红、蓝两个车队。

 

沙市脚踏车的车行多设在中山马路、便河西路一带,每个车行备有四五十辆车不等。租金是按小时计算,每小时约为一百铜元。在天气晴好的日子,年轻人都喜欢租一辆脚踏车在路上飞奔,故意不停地摇动“叮叮当当”铃声,吓得路上行人纷纷躲闪,树上的鸟雀子四处飞窜,那种唯我独尊的感觉真的极好。

 

荆沙境内河渠纵横,河道较宽水也清亮,便于木划子行驶。坐木划子从沙市去荆州城,或者是从荆州城往沙市去,是不少人的出行首选。沙市的便河经便河桥、蜈蚣岭、塔儿桥,在金龙寺与荆沙河相汇,荆沙河又与荆州城的护城河相通,坐木划子可以直达荆州城墙下。

 

民国初期,穿过古白云桥的木划子 (图片由黎国亮提供)

 

河道上行驶的木划子有大小之分,大木划子可载十几人,小的只能装五六人。木划子在码头上停靠等客,人满了就开船。木划子上只有船夫一人划桨,翹起又落下的双桨掠过水面,好像一对大鸟的翅膀在扇动。

 

从沙市到荆州城沿途要停靠便河桥、金龙寺、武德、东门、小北门、西门和南门码头,一趟行程约为一个多小时。有些船客结伴包船出行嫌闷,还可以带点卤菜、酒水,一边喝酒聊天一边看两岸风景,如此行程就变得惬意起来。

 

坐木划子起初没有固定票价,船费由船主根据远近找乘客要。1921年之前,从沙市坐木划子去荆州城,每客约为一个铜板加五十文。1926年后涨到每人一角钱,1941年又变成每人两角钱,乘客送大宗货物的则可以包船,但价格另议。????

 

1933年沙市修了一座土城墙,弓形城墙将城区包围起来了,城墙外是大片的农田和墓地。每逢清明时节到来,包木划子从便河垴去郊外踏青的人较多,那时的便河、荆沙河、护城河河面上木划子穿梭往来,被船头推开的波浪拍打着河岸,船上红男绿女的身影倒映水中,犹如图画一样好看。

 

后来,木划子的生意逐渐变得清淡了,原因是清末时沙洋堤倒口,“两沙运河”逐渐被淤塞,河水也变得浑浊,坐船出行已经没有之前的那种惬意的感觉了。

 

(选自《荆州古城往事1876-1949》)

1

本文作者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