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废旧轮胎做成的机器人,“满载”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列车、铅笔造型的果皮箱、废弃PVC管做的小蜗牛……这样的公园你见过吗?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费帆 罗敏)废旧轮胎做成的机器人,“满载”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列车、铅笔造型的果皮箱、废弃PVC管做的小蜗牛……这样的公园你见过吗?
武昌区垃圾分类主题公园位于和平大道和临江大道之间的健康路游园内,武昌区城管执法局在保留原有景观和公用设施的基础上,建设有互动“翻翻乐”、垃圾分类知识墙、趣味打卡点以及众多废弃物改造的景观小品,形成“体验性、娱乐性、景观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垃圾分类宣传阵地。
童趣科普:解锁垃圾分类“玩中学”密码
和平大道一侧的公园入口处,废旧轮胎制成的机器人张开双臂,仿佛热情地欢迎着每一位来访者。而旁边“i武汉i分类”和武昌垃圾分类主题公园的标识牌则向每一位访客宣告,他们已经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垃圾分类学习空间。
整个主题公园可简单划分为形象展示、创意景观小品、知识科普以及宣教中心等主题区域。“在分类知识科普设置上,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武昌区城管执法局垃圾分类专班工作人员介绍,科普区域既有适合成人阅读的材料,也有吸引儿童的内容。
“垃圾分类的前世今生”科普专栏向游客普及了垃圾分类的历史以及近年来,我国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而“志愿服务风采”“变废为宝”展示栏则采用孩子们更乐于接受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武昌区垃圾分类宣传成果和环保创意。
主题公园内的“武昌号”垃圾分类科普列车、“变废为宝”展示柜、互动“翻翻乐”可以说是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科普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在欣赏和玩耍的同时,学习如何将废弃物转变为有用之物,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环保意识。
全民参与:构建“教育-实践-传播”生态圈
“这只蜗牛的脖子真是长得出奇!”“快看,乌龟和天鹅似乎在进行一场赛跑呢!”今年3月,武昌中华路小学(橡树湾校区)30多名小学生踏入武昌垃圾分类主题公园,武昌区垃圾分类专班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制作的创意小动物NPC角色,引得小朋友们连连欢呼。
“原来垃圾找对‘朋友’就能变宝贝!”寻宝环节中,隐藏的“垃圾模型”需正确投放才能兑换文创奖品,一名学生举着环保冰箱贴兴奋说道。武昌区垃圾分类专班宣讲员趣味化和场景化的教育方法,让同学们的这趟“垃圾分类奇幻漂流”研学实践活动充满欢乐。
游园体验中,小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探索,直观地理解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原理,学习了如何利用废旧轮胎、塑料瓶、奶粉罐等材料创造环保景观小品,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变废为宝”这一生态理念的理解。
4月16日,武昌区垃圾分类专班在垃圾分类主题公园,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一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宣讲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现场群众和志愿者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分类标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实操技巧。
“站在宣传栏前面讲垃圾分类知识,有一种上课的真实感。”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垃圾分类主题公园中巧妙布置的各类宣传设施和景观小品,成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有力辅助,对推动垃圾分类的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孩子们参与的趣味实践活动能够产生“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积极效应,那么大学生作为垃圾分类志愿者开展的宣传活动,便能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的影响力,营造出“青年引领风尚,志愿传递文明”的良好氛围,构建“教育-实践-传播”的垃圾分类全民参与体系。
完善设施:智慧公厕与垃圾分类组CP
对市民来说,生活环境和品质的提升,还体现在“小小的”公厕里。沿着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入口背面的小路,可以看到一处被绿树环绕、竹子包围的建筑,宽敞明亮的洗漱间、清新的香薰气味……
你能想象这样的建筑,不是“网红”打卡点,而是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内新建的一座公厕?
“新建的公厕到处亮堂堂,早晚锻炼的人也很开心。”公厕管理员胡容桂介绍,之前健康路游园内没有公厕时,游园晨练、晚练的市民想要“方便”,最近的公厕就是对面和平大道文化馆的公厕。行人需要绕行过马路,还是不太方便。这座公厕的建成,为市民的日常需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卫生环保、管理有效、智能便捷的智慧公厕不仅仅满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其智慧化设施也处处体现环保理念。自动冲水、感应水龙头、空气检测、温度和湿度监测等技术运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维护成本,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提升了市民日常体验度,真正实现了服务为民,也让公厕成为垃圾分类主题公园中的又一亮点。
武昌区城管执法局坚持“绿色环保、科学分类、健康生活、服务群众”理念,通过寓教于乐、寄学于景的方式,把垃圾分类知识融入自然,将自然引入城市。当垃圾分类知识化作可触可感的城市美学,环保意识便在悄然扎根,引领更多人成为绿色生活的践行者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