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春日的黄梅县城,空气中弥漫着花香与绿意。市民推开窗,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便映入眼帘;走出家门,“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 成为日常。古塔、廊桥、绿道与梅林交相辉映,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的园林建设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数字见证变化:近四年,累计投资2亿元,300余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黄梅城区新增绿地76万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园及小微景观117处,新建及改建绿道15公里……然而,真正令人震撼的,是这些数字背后蕴含的 “黄梅速度” 与 “园林铁军”。
中华建设网讯 春日的黄梅县城,空气中弥漫着花香与绿意。市民推开窗,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便映入眼帘;走出家门,“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 成为日常。古塔、廊桥、绿道与梅林交相辉映,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的园林建设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数字见证变化:近四年,累计投资2亿元,300余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黄梅城区新增绿地76万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园及小微景观117处,新建及改建绿道15公里……然而,真正令人震撼的,是这些数字背后蕴含的 “黄梅速度” 与 “园林铁军”。
破局:一支铁军的“逆袭密码”
2020年,彼时的黄梅县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仅31.9%,市民对“出门见绿”的呼声愈发高涨。面对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的困境,黄梅县园林中心主任魏国联带领38人团队立下军令状:“要多方筹措资金,精打细算,把政府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这支“铁军”的破局之策充满智慧。他们创新采用“项目换资源”模式:精心设计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方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共建;以“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为切入点,将城市边角料地块改造成精品景观,凭借“小而美”的示范效应,撬动更多项目落地。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5+2”“白+黑”干出来的“超速度”,比常规工期缩短50%。如2022年黄黄高铁开通前夕,2万平方米站前绿化工程仅用8天便精彩亮相;晋梅大道3公里景观带提升改造工程45天竣工;2023年人力资源市场8000平方米建设涵盖地下管网、道路、广场及绿化配套,仅用22天完成。
工地上,工程股股长刘伟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却依旧坚守岗位;技术团队连续 72 小时驻守工地,用汗水诠释着 “铁军” 本色。38 人的团队中走出 1 位省争先创优先进个人、5 位市县劳模,这份荣誉簿上写满了奋斗者的功绩。
鼎新:守正创新赋能园林新画卷
在坚守初心中固本培元,于创新驱动中书写园林发展崭新篇章。2023年,黄梅县园林中心紧紧依据国家标准,紧密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精心制定了一系列贴合黄梅特色的行业规范,如《黄梅县园林绿化设计导则》《黄梅县园林绿化施工导则》《黄梅县城市公园管护图则》《黄梅县城区园林绿化养护手册》及《黄梅县城乡绿化导则》。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精心规划特色化、精品建设标准化、精细管养常态化”的园林21字方针,为指导全县园林绿化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黄梅园林人秉持着求知若渴的态度,踏上学习之旅,足迹遍布江苏、浙江、西安、黄石、黄冈、武穴、英山等地。他们深入考察,汲取先进经验,补齐自身短板。这份努力与坚持,在黄梅的大街小巷落地生根,化作晋梅大道的雾喷系统,如梦如幻;导流岛的二次堆坡造型,自然灵动;小微景观中的缤纷花境,诗意盎然;晋梅大道带状公园的艺术混凝土座椅,独具匠心;梅之诗篇章中的特色主题雕塑,文化韵味悠长。 自2022年以来,园林中心在口袋公园、带状公园、多彩旅游路等项目建设中,创新植入“园林+文旅”理念,推动节点景区化,助力我县打造全域文旅大格局,多个“网红打卡点”火爆出圈,晋梅大道及带状公园绿道贯通、赏梅正当时,人才书香园阅读健身动静两相宜,高铁大道月季月月可赏花,滨河大道樱花含苞待放,即将带来一场春日烂漫花事。
匠心:文化基因激活城市美学
漫步今日黄梅,园林不仅是休憩空间,更成为流动的文化展馆。 在晋梅大道带状公园,1500余株梅花与梅花主题景观小品相映成趣;人才书香园里,黄梅院士与各行各业杰出人才的事迹展示于名人文化长廊之中;东禅公园改造中,设计师将禅宗祖师遗址合理地保护起来,并规划将禅宗祖师传说生动地呈现给市民与游客,让禅宗文化与禅意园林浑然一体。
“四大非遗入园林”的创意,源于一次市民座谈会。当听到老戏迷提议“让黄梅戏走出剧场,走进公园”,园林设计师连夜修改方案,在绿廊中嵌入戏曲脸谱小品,并增加二维码等互动元素。这种“百姓点单、园林答卷”的模式,使每个项目都成为文化传承的创新载体。 鲍照园的蜕变最具代表性:曾经杂草丛生的路边边角地,经园林人精心改造,依托鲍照墓这一独特资源,深入挖掘鲍照文化内涵,巧妙融入诗词、楹联、廊亭等元素,让这不足900平方的口袋公园焕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与人文情怀。不仅为黄梅“诗词之乡”“楹联之乡”的名片增光添彩,更引得过往行人纷纷驻足,感受历史、文化与自然的交融之美。
文化赋能让园林有了灵魂,更催生出独特的“黄梅标准”。“我们不做简单的绿化堆砌,每块绿地都要讲好黄梅故事。”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引进的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张虎展示设计图:高铁大道以“花开四季”的月季为主题,引进多种月季品种,营造多彩的城市绿地,暗合黄梅人才引进战略;滨河绿道采用蓝绿交织的设计理念,让人愉悦地徜徉于秀美的山水之间。 这种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空间美学的实践,使黄梅鲍照园、古塔小游园和人才书香园三个口袋公园连续三年荣获“湖北省最美口袋公园”荣誉。
蝶变:生态福祉照进百姓生活
清晨的东禅公园,健身爱好者王浩正在全长1130米的健康步道上慢跑,当夕阳西下,24149平方米的铺装广场为广场舞、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平台,尤其到了周末,46356平方米的绿地如一张地毯,供市民休憩、孩童玩耍。 数据显示,县城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已达75%,“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愿景成为现实。
更深远的变化在数据之外:古塔小游园里的戏曲票友会、迎宾大道绿道上的跑道、晋梅大道梅林中的诗词雅集,人才书香园“城市书房”中每天上百名读者的阅读打卡......市民的生活方式因园林而改变。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黄梅园林人对“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理解。在古塔小游园设计方案中,他们七易其稿,只为保留居民记忆中的老槐树;建设绿道时,特意绕开古树名木,宁增工作量不减情怀。“园林已然不是冷冰冰的工程,而是有温度的生活。”市民王慧兰的话,道出了万千黄梅人的心声。
站在唐代乱石塔下远眺,古城新景尽收眼底。曾经逼仄的街巷,如今被绿廊花海串联;往日的“龙须沟”,化作碧水绕城的生态项链。
黄梅园林人用四年时光,以“铁军精神”重塑城市肌理,用文化匠心唤醒乡愁记忆,将生态福祉写入百姓生活。这片土地上,每一株梅树的绽放、每一处园林的诞生,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当城市建设者以人民之心为心,以文化之魂铸魂,千年古城自会焕发时代新韵。 春风吹过晋梅大道,那摇曳的不仅是梅枝,更是一座城市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的姿态。
(来源:黄梅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