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圈子 > 专栏新闻

广州:规划建逾1000公里特色鲜明的碧道

发布时间:2019-09-09 07:04 来源:

核心摘要:广州:规划建逾1000公里特色鲜明的碧道2019-09-09 07:00:52来源:中华建设网核心摘要:日前,广东省广州市印发《广州市碧道建设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前,广州要建成1033公里碧道,形成以珠江为主脉,以流溪河、增江为两大支线,北部山水碧道区、现代都会碧道区、南部水乡碧道区三大片区的碧道建设。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广州:规划建逾1000公里特色鲜明的碧道

2019-09-09 07:00:52 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日前,广东省广州市印发《广州市碧道建设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前,广州要建成1033公里碧道,形成以珠江为主脉,以流溪河、增江为两大支线,北部山水碧道区、现代都会碧道区、南部水乡碧道区三大片区的碧道建设。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严寒冬)    日前,广东省广州市印发《广州市碧道建设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前,广州要建成1033公里碧道,形成以珠江为主脉,以流溪河、增江为两大支线,北部山水碧道区、现代都会碧道区、南部水乡碧道区三大片区的碧道建设。
 
QQ图片20190902105032
 
《方案》提出了"一年试点建设、三年大见成效、七年全面建成"的目标,将广州打造成碧水清流的生态廊道、江河安澜的行洪通道、诗情画意的休闲绿道、浓郁乡愁的文化驿道和生态活力的滨水经济带。
 
到2019年底,编制完成全市碧道建设规划,制定出台碧道建设指导性文件。各区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河湖完成100公里以上试点建设工作。
 
到2022年底,全市建成碧道1000公里以上,各区建成特色鲜明的碧道,成为展示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亮丽名片。
 
到2025年底,完善全市碧道网络,河湖水质全面提升,河湖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河湖保护、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岭南水乡风貌。
 
《方案》规划,广州碧道建设以河湖水系为载体,形成"一条主脉、两条支线、三大片区、多个节点"的空间总体布局,构建"三纵三横"骨干网,形成点、线、面空间布局。
 
一条主脉:
 
以珠江为主脉,打造西航道,前、后航道,黄埔航道,虎门水道生态脉络,构建广州碧道主廊道。
 
两条支线:
 
以流溪河、增江两大支线,支撑广州生态格局。
 
三大片区:
 
北部山水碧道区,以流溪河、增江、白坭河为主,体现广州山水特色。充分发掘自然本底特色和历史文化,通过乡土叙事、岭南建筑修复、特色步径设计、本土动植物生境恢复等,打造体验生态野趣、回味乡愁记忆的最家乡碧道。
 
现代都会碧道区,依托中心城区的发展特色、风光名胜、人文景观,成为广州都市特色新名片。助力"珠江黄金水岸"建设,整合珠江沿岸的文化、景观、产业、游憩资源,以城央碧道打造最都市的先锋水岸。
 
南部水乡碧道区,依托番禺、南沙等网河区,主要体现广州农家田园水乡和滨海特色,展现新区魅力。开展古村、古镇、古港的水系治理,重塑岭南水乡文化,以广府碧道打造最人文的广府水乡;建设随潮汐水涨水落、蓝绿交织的河网碧道,恢复城市水系"弹性",打造最生态的感潮河网。
 
多个节点:
 
充分挖掘广州本土文化,串联重要生态、景观节点:珠江主脉串联荔湾湖、东山湖、南海神庙、莲花山、南沙湿地公园等,营造特有的南粤自然人文风光;流溪河支线串联流溪河森林公园、北回归线标志塔、白云湖等,展现广州特有的生态魅力;增江支线串联挂绿湖、增江画廊等,彰显广州秀美河山;白坭河支线串联塱头古村等古村落以及沿岸农田风光,展现广府村落的原生态乡土民俗和岭南建筑风貌,打造具有田园特色的休闲碧道。
 
三纵三横骨干网:
 
三纵:流溪河、白坭河、珠江西航道(一纵),增江、东江北干流(二纵),莲花山、狮子洋、虎门水道(三纵)。
 
三横:珠江前航道(一横),珠江后航道、沥滘水道、黄埔水道(二横)。紫坭河-沙湾水道(三横)。
 
为切实建设好碧道,《方案》要求,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大力整治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源,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全力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提升河湖水质。
 
统筹河湖堤岸达标、清淤、清障、拆违等工作,完善安全管护设施和城乡排水防涝设施,进一步完善涉水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生态综合整治,加强本土生物物种保护等。
 
加大沿岸绿化美化力度,打造绿色休闲空间。
 
加强碧道沿线涉水人文历史和地方民俗的挖掘和建设。  
0

本文作者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