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俊
出家人身在寺庙,虔诚礼佛,心无旁骛,以求修得正果。但寺庙不是世外桃源,寺僧要行化缘、做法会等诸事,需要与俗世打交道,这就要求寺僧需于不变中应万变,特别是时局发生变化时,能审时度势,择善而从,自然地融入社会并与之保持和谐关系。建国初期,章华寺打开了山门,寺僧也积极参加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活动,以新姿态迎来了古寺新气象。
1949年7月,沙市人民欢迎解放军
1949年7月15日,林彪的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攻打沙市。那天拂晓,一支突击部队从章华寺附近向市区发起猛攻,当天下午战斗结束后,一群疲惫不堪的解放军指战员坐在路边休息。寺僧们眼见天黑了,担心他们露宿街头受凉,便请解放军进寺住宿。这一住就是十多天,寺僧们尽其所能地为解放军提供生活方便,直到大军渡江南下。应当说,章华寺僧众是较早接触新政权的人,从此也就跨入了新社会的大门。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支持抗美援朝,沙市成立了捐献飞机大炮委员会,号召社会各界为前方将士捐款。全市人民对捐款踊跃,仅全市的佛教徒就认捐417万多元(旧币),其中就包括章华寺的捐献。那时的章华寺田租与化缘收入微薄,寺僧众都在勒紧裤带过日子,但国家有危难,虽为出家人也不能漠不关心,因为爱国爱教早已是章华寺不变的传统。那年,全市的捐款足够买1架飞机和2门大炮,章华寺僧众为此也做出了贡献。当年,章华寺除了捐款外,还专门举行了七天和平大法会,为早日结束战争,还世界安宁祈祷。
热火朝天的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工地,不少沙市人参加了建设
沙市是一座临江城市,自古以来沙市人就依堤为命,建国初期,由于荆江大堤长年失修,沙市堤段早已是千疮百孔,岌岌可危。1952年4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水利防洪工程,即荆江分洪工程动工兴建,沙市堤段加固被列为工程部分。修堤是市人民政府的大善举,为了早日修好这条“命堤”,成千上万的沙市人日夜忙碌在大堤上。在热火朝天的修堤工地,也活跃着章华寺僧众的身影,他们与其他参建者一样,早出晚归,自带干粮,不分晴雨一连苦干了数月。寺僧开智因为劳动表现突出,被市政府评为修堤模范。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拍摄《荆江分洪工程》纪录片时,还专门为他拍摄了特写镜头,让世人看了无不伸大拇指。
新中国成立后,高僧作为宗教界代表得以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章华寺作为大寺庙,也屡有住持当选市佛教协会主席、市人大代表或市政协委员,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1956年,章华寺被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列入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是在这一年,沙市佛教协会正式成立,章华寺德高望重的妙莲和尚被推举为市佛协主席、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那时,市佛协管理着18所佛寺,有近400名会员,妙莲在任上做了许多出色的工作。那一年,他根据对台宣传工作需要,让朱忏久居士以沙市知名人士身份发表对台讲话,在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播出后引起较大反响。他还组织市佛教界人士参加省宗教座谈会,参观苏联建设成就展等活动,让大家扩大眼界,增强建设新中国的信心。妙莲因贡献突出,曾受到省、市人民政府嘉奖,被市政协评为“学习模范”,先后当选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为弘法利生竭尽了全力。
1958年,沙市人民参加义务劳动,填平了便河垴一带的黑臭河道
慈航普渡,利济众生,这需要寺僧们用善举去践行。1958年,沙市市开展创“七无”(无苍蝇、蚊子、老鼠等)城市爱国卫生运动,其中一项主要活动是填埋便河垴至便河桥的污臭河道。当时市政府要求每个成年市民都要参加填河义务劳动,每人得自拖两车煤渣倒入便河填埋地。在这场轰轰烈的运动中,章华寺的僧众们没有做旁观者,虽然市政府没有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但他们自觉履行市民应尽的责任,与广大市民一样撸起袖子干,最终将臭气刺鼻的“龙须沟”变成了花朵盛开的“青年游园”。后来,沙市市被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城市,寺僧众为这项荣誉的取得也流过汗水。
在20世纪50年代,沙市人民面对满目疮痍的城市,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家园的建设中去。全市人民艰难度过了三年经济恢复期,顺利完成了“一五”建设计划,使得各项事业的发展犹如万朵祥云升空,而章华寺就是这片祥云中的一朵,它轻盈飘舞而又庄严安详,于变化中闪现着济世的光芒。
(选自《章华寺的钟声》 摄影 江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