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管家”提升服务质量停放示范点穿街走巷
武昌政企联动强化共享单车精细化管理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殷莉红 刘宏钧)10月28日早上7点半,螃蟹甲泛悦汇地铁站边,摆放有序的共享单车,正准备在早高峰时段“一展身手”,它们的一天将和城市一起动起来。
正在巡查和摆放共享单车的杨师傅,是单车企业服务外包团队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他和同事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值守点位内的所有共享单车“整队”。
示范点扩容走进背街小巷
2020年7月,武昌在全区范围内选点设置了9个共享单车停车示范点,分别是泛悦汇、螃蟹甲地铁站、友谊国际、新河街地铁站、小东门地铁站、荆南街、中南医院、弘毅大酒店和洪山广场环路的。同时出台了武昌版共享单车摆放标准。
武昌区同步成立了共享单车工作专班,由政府和单车企业人员一起上班,重点对武昌区内流动的所有共享单车进行循环整治,以有序摆放为主,暂时收保为辅。从早上7点至次日凌晨5点,城管工作人员分班带领单车公司人员,对全区主次干道按照每两小时巡查一次的频率进行巡查。对地铁站、写字楼、医院、景区、工地、商业街等区域的不同时间段潮汐现象造成单车淤积的问题,随时调度单车公司的转运车辆及时转运,对多余车辆转运至集中存放点。
运行一年多以来,政企联手执行的“武昌版单车规范标准”取得了显著效果,单车摆放有序,供求数量合理,淤积现象更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在此基础上,今年,武昌区共享单车规范管理开始向街道小巷延伸,标准示范点逐步走进“毛细血管”,南湖街、中华路街、积玉桥街和白沙洲街等街道首批落地。
街巷管理标准对标主干道
示范点进街巷,还能保持规范标准吗?答案是一定的。随着9个主干道单车示范点的管理模式成熟化运作,“复制粘贴”使得街巷示范点更快进入角色。
记者注意到,武昌区的单车标准基础版包括:各示范点位夜间清场、白天摆放;各示范点位施行线内停放无压占盲道、应急通道、消防通道行为即为合格;各示范点位施行统一车辆摆放标准:地上一条线,线内一条车,车头同方向;示范点周边存在车辆过量溢出线外的问题,溢出车辆可按车辆摆放标准统一就近线外摆放,等待单车公司的调度转运。
那么,停车点位更密集,“最后一公里”单车使用人数更多,街巷单车管理如何达标?
“从城市文明的角度来说,单车管理首要提倡的是自治。”武昌区城管局共享单车专班负责人这样解读。自治有两方面,一是提倡单车使用者的自我规范,停车入线是基本要求。此外,各街道结合区级标准因地制宜,创新的摸索出适合自身街巷条件的管理标准,不但更人性化,而且体验度会更高。
几个单车规范管理先行的街道是怎么做的呢?
在中华路街创新“小循环带动大循环”的管理模式,沿用至今,管理效果一直较好,街道内的共享单车淤积、凌乱等问题基本消失。
在南湖街,单车管理最大问题就是数量过剩,淤积严重。对此,政府和街道、企业合力,采用限时减量方式为街道淤积车辆瘦身。同时,南湖区域内按照3台/米的停放标准计算停车位配比,实行配比准入,并设定区域单车容量上限。参照区级示范点位模式,配备管理运维人员,保证政策执行到位。
服务外包为规整响应提速
示范点能否达到规范标准,一定程度取决于像杨师傅这样的运维人员的工作成效,服务外包也是武昌在管理单车上的新手段。
对于政企联动管共享单车模式下的武昌,示范点都安排有像杨师傅这样的“单车管家”,每天值守点位内共享单车的进和出,规范停放,是否需要单车公司转运等,都交由他们协调对接。这个外包运维团队受聘与单车公司,接受单车公司的调配考核。
“针对共享单车不规范停放现象,在以前,从巡查人员发现问题发出信息给单车公司,单车公司的响应时间是5分钟回应,30分钟解决。但随着这些单车管家的上岗,解决时间提速到15分钟甚至更快。”武昌共享单车工作专班负责人透露,武昌区运维调度共享单车人员有一个微信群,各种信息对接都及时会在群内反馈和响应。服务外包运维人员的加入,使得之前单车企业追着问题满区跑,变为定点、定人守控,主动解决问题。达到共享单车管理响应提速、服务提速、规范提速的良好效果。
投放需求大数据说话
运行一年多以来,武昌区采取的减总量、定配比、定人员、长效管的一套组合拳下来,单车顽症治理得到破题。而在政企合作过程中,双方交互式信息对接,尤其是单车数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是解决单车顽症的重要手段。
一是源头控量。武昌区对全区共享单车投放量进行“瘦身”,严格执行单车准入政策。每个单车企业的准入数量也各有要求。报废清出数量与准入数量数据同步更新。同时武昌临江大道、东湖路、惠明路三个路段设置为共享单车禁停区。武昌辖区内规范划线的共享单车停车点容量为5万余辆。
二是数据获取及分析。单车企业的大数据后台,对武昌区域内的各点位车辆配比情况及时收集,结合单车专班人员的现场巡查,结合企业后台数据,哪里需要补充车辆,哪里需要调度转运,都在共享单车工作群里给出方案。专班人员对每一处造成单车淤积点位具体分析,确定单车转运管理“一点一策”。即点位的转运时间节点、转运次数、规整值守时间段、夜间清空车辆点位等,有效的提高淤积点位的整改速度,也降低企业转运成本,减少了城市管理的纠纷,一举数得。
三是发动社会力量摸底需求。单车专班人员进入到社区,清理“僵尸车”,并将单车清淤与社区大扫除结合。同时政府发动社区人员和志愿者关注单车需求,定时提供社区需求数据和点位上报,为调度街巷单车投放提供了最为一手的基层资料。
合力助推大文明配套服务更精细()
从全区来看,多部门参与管理、多手段实施管控,是武昌单车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的保证,而每个细节政策的出台,必然需要更加细致的服务内容来完善。
每天,武昌区城管110指挥中心会通过视频监控查看全区范围,发现共享单车问题,会整合收集并在共享单车工作群内发布,督促各单车公司人员整改;同时区交通大队、城管执法人员路面巡查发现问题、武昌各社区群干遇到社区内的单车问题,都会及时联系单车公司进行处理,有效预防单车影响居民出行,让单车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今年3月,武昌区“门前三包”办公室发出通知,即日起开展为期一年的共享单车停放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从加强日常性夜间清场作业,提高会节等重要性节点保障能力,落实禁投禁停区域管控,压实单车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查处单车乱停放行为等五大方面着手,全面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
在政企合作中,获得双赢甚至多赢,是最好的结果。一方面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如武昌城管多方协调,落实城区中心地带两处闲置空地,作为单车公司的冬季临时维保和清废场地,助力单车企业提高维保效率,为企业省钱省事提供了最大便利。另一方面,企业策划主题活动,如美团单车积极响应“搭把手 扶一把”共建文明城管的倡导,与武昌城管联动,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出行”、“规范停放”、“单车清洁”等专项活动,为推进规范、力推文明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更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
纵观武昌区共享单车治理工作的一路进程可以看到,并非轻松喊口号就能一蹴而就的。共享单车作为平台经济发展的典型产物,不断在升级发展,精细化运营成为各单车企业的集中发力点。当前,乱停乱放及车辆调度效率仍是城市管理者与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大胆创新,小心求证,摸索前行,不断完善,是武昌区共享单车管理取得成效的根本。政府和企业多样化合作可以有效拉动相互联系,共同提升共享单车的管理水平,做到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齐步走,进而解决行业发展痛点。只有在“政府要秩序、公司要效益、市民要方便”中找到平衡点,营造出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才能打好这场共享单车治理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