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康县政府办
日前,甘肃省康县正式脱贫摘帽。终于摆脱了贫困的康县,在迈进小康的路上跨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康县连续9年以县委1号文件全面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初春的康县,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走进王坝镇何家庄村,干净整洁的村舍、蜿蜒有序的柏油路、时尚简约的建筑,鸡鸣鸟叫、柳绿山青,让人仿佛置身于画卷中。
王坝镇党委书记焦乙红介绍,王坝镇不仅要继续完善各村的基础设施,还要在“美”字上下功夫,把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确保每个村庄都是公园。而且,王坝镇还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更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和督促整治,激发群众参与到乡村事务的管理中,全民行动开创村村美丽、全域和谐的局面。
何家庄村只是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去年底,康县350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中,97.7%的村社建成了美丽乡村,今年再续建8个,全县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近年来,康县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思路,对全县乡镇村社统一规划,多规合一,分年建设,先易后难,全域推进。探索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党委统一领导、全县上下齐动”的落实机制。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康县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引导扶持群众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以及蜂蜜、中药材等多元特优生态富民产业。
在生产、加工食用菌的迷坝乡马莲咀村同兴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十几个工人戴着口罩,正在忙碌着。合作社负责人段淑英说:“我们合作社现有90名社员,去年产值为25万元左右,带动了11户贫困户脱贫。今年我们打算再生产3万袋香菇,雇用50人参与加工,为由于疫情滞留在家乡的乡亲们提供更多的创收机会。”
在康县,像段淑英这样的产业能人比比皆是,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致富要长远,长远看产业。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康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各式产业增收“百花齐放”。全县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90多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6万亩,茶园面积为5.3万亩,年蜂蜜产量440余吨。有2万多农户、8万多人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实现了村村有产业、家家都创业的富民目标。
康县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特优产业的同时,把“富口袋”和“富脑袋”有机结合,将“塑形”和“铸魂”同步推进。康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为抓手,大力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今年1月,康县号召全县学习借鉴康县岸门口镇杨家河村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把美丽乡村建设和“除陋习、树新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融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杨家河经验”。
岸门口镇党委书记梁月红介绍,中建集团倡导的“我迈步·你康福”公益活动,创建了岸门口镇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用文明积分兑换“小确幸”徽章来实现农户微心愿的形式,让群众积极参与村级善行公益、改善环境卫生、培育社会公德等活动,引导农户转变落后守旧观念,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的精神风貌,激发群众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使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提素质,在参与中让村子变得更美,生活更加幸福,还使群众牢固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价值取向,凝聚脱贫奔小康的强大精神力量。
物质丰富,精神饱满,处处和谐,幸福如歌。在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提挡升级,特优产业培育茁壮成长,全域旅游发展逐步实现,群众在花园式的村庄里享受着幸福生活,精神抖擞、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