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金婵 潘婷 曾杨)“你这几天一定很想儿子吧?”“是的,我有好久没见到他了……”一句话没说完,就已哽咽。
3月23日14时30分,笔者采访李惠兰时,一个最为平常的问题,却击中了一个女人最柔软的内心。
42岁的李惠兰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龙泉街城管执法中队教导员,自2月14日进驻隔离点以来,一次没回过家。23日当天碰巧是她和儿子、老母亲等亲人约定的团聚之日。23日晚7时许,李惠兰回到家,见到她“战疫”归来,“儿子紧紧地抱着我,妈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李惠兰(左二)与妈妈嫂子弟弟弟媳等亲人团聚
●瞒着母亲兄长“出征”
武汉“封城”后的1月26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龙泉街开始进入“战时状态”,禁止人员随意流动、严禁车辆通行。
李惠兰与16岁岁的儿子商量自己要去“战疫”,没想到儿子很支持妈妈的工作,也很理解她并为她自豪。几箱泡面、几十个鸡蛋,就是她留给儿子的所有补给。不仅如此,她还做了一件“狠心”的事,“一个口罩我都没有留给孩子,他不用出门,就不需要。”李惠兰说,当时李惠兰所居住的小区物业人员一天只发一个口罩,考虑到物业工作人员要参与小区疫情防控,需要做好防护,她把口罩都捐给了小区物业。
将儿子独自安顿在家,自己提着简单的行李直接住进中队。“住在中队可以节约上下班的两个多小时,如果遇到突发事件我可以随时处理。”李惠兰说。
“今日体温36.2℃,
您要注意安全。”李惠兰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收到儿子报平安的微信,她也同样会在微信中简短回复儿子,有时短得只有两个字甚至一个字,“好的”、“好”,“没时间打电话,没时间回复更多,正好让儿子学会自立。”
李惠兰3月22日、23日与儿子的对话
李惠兰是个单亲妈妈,她和已经上高一的儿子约定,“不要告诉外婆,也不要告诉舅舅”。纸包不住火,一个多月没回家,74岁的老母亲还是知道了李惠兰上火线“战疫”的行动。“肯定要去。”老母亲没有责怪她、只是担心她的安危。
李惠兰在隔离酒店工作
●每天工作13小时直到隔离点“清零”
2月7日,龙泉街出现首个疑似病例,街道急需开辟隔离点。“我是党员,也是中队教导员,不容犹豫,我得上。”李惠兰主动请战,进入隔离点工作。在隔离点,李惠兰每天负责隔离点的台账、报表及28间房的消杀,还要负责被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三餐分类、送达,以及他们生活物资统计、网上团购等。还有一项,就是和另一位同事积极为被隔离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每天从早上7点多就开始工作了,到晚上8点才能结束”。
该处隔离点主要住的是轻症患者,最多时有60多人隔离。很多人猝不及防就住进来了,很多人连日常用品都没有带齐。有一个家庭上至老人下至婴孩全被隔离,孩子的尿不湿都没来得及带。针对此类病人,李惠兰和同事们就要负责统计他们的物品需求并帮忙购买,几乎成了“快递小哥”。有个怀孕30多周的孕妇,患有孕期疾病和糖尿病,血压血糖都不正常,不愿住隔离酒店,李惠兰与同事们经常去关心她,并单独为她定制了一日三餐,大家都把这名孕妇当“特保”对象。
有的病人,对治疗没有信心,内心恐惧。还有的病人,感到孤独无助,很焦虑。像这样的病人,李惠兰和同事,还得经常找他们聊天,告诉他们疫情形势,让他们充满信心,过滤掉他们的负面情绪,相互鼓励,让他们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一门6城管5人在“疫线”
目前疫情虽然好转,但小区还未“解封”,只有重症病人、复厂复工、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四类人可以出小区。所以还有很多卡点需要值守,而部分商铺被允许按照规定有序恢复营业,因此中队防控任务很重,缺人手。
在隔离点“清零”后,李惠兰经医学检测身体健康。于是她又申请归队,加入日常防控。
23日李惠兰回家与亲人团聚,补吃了一顿团年饭。她说,老母亲以前就是城管,弟弟、弟媳、嫂子及侄子也都从事城管工作,其中嫂子、弟弟、弟媳是“江夏城管”,自己和侄子是“高新城管”。疫情期间,除已经退休的母亲坐镇在家,其他5个城管全都在“疫线”战斗,大家都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活力武汉重返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