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嘴山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断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让我市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改善了住房条件,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讲述人:马秀艳“公租房让我有了安稳的家”
通过住房保障工作,48岁的环卫工人马秀艳终于结束了11年居无定所的日子,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在大武口区民乐小区10号楼的一套公租房里,马秀艳拄着拐杖,侍弄着窗台上的花草。
就在前两天,她在垃圾车上装运垃圾时不小心踩空摔了下来,伤了脚腕。“领导叫我在家安心休养,‘伤筋动骨一百天’。”马秀艳说。
在成为环卫工人、搬进公租房之前,马秀艳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
马秀艳的家原在平罗县沙湖前进农场,不过严格说来那并不算是她的家:因为那是父母的房子,她和丈夫、儿子一起随父母居住。房子并不大,两间半的砖房,五口人住在一起,总有些紧巴。好在一家人在一起,日子并不艰难。
然而,2008年,马秀艳的丈夫因车祸身亡,撇下了16岁的儿子和年近不惑的她。
哭过、痛过后,为了不让母亲担心,马秀艳决定外出打工,重新振作起来。
无心学习的儿子跟着母亲开始了打工生活。为了解决吃饭、住宿问题,马秀艳将儿子送到银川一家餐厅后厨学厨,包吃包住,自己也在一处农家乐找到了后厨帮工的活。
就这样,11年里,马秀艳辗转石嘴山、银川,先后在10余家饭馆打工,看重的无非就是四个字“包吃包住”。尤其是“包住”,这意味着她有了一个暂时栖身的地方。2018年5月,听说大武口区环卫站招收环卫工人,马秀艳当即前往应聘,如愿成了一名环卫工人。
就在去年4月,国家进一步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对符合条件的环卫工人、公交司机、退伍军人、青年教师等重点群体、重点产业困难职工实施精准保障,对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其他新市民住房困难群体持续加大保障力度。
获悉这一政策后,马秀艳高兴坏了。那时,她在四十栋小区租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楼房。虽说是楼房,可房龄将近40年,暖气管道、上下水等设施早已老化锈蚀。“窗玻璃外面全都用塑料布封严实了,可冬天屋里还是冷得不行,待在屋里必须得穿羽绒服。”马秀艳说,房间采光也不好,屋里一年四季都是黑乎乎的。
尽管有种种不好,可毕竟房租便宜,一年租金3500元。仅这一项,便足以让她忽略所有的“不好”了。
听到对环卫工人的公租房保障政策后,马秀艳心里一亮。她赶紧跑到大武口区住房保障中心进行了申请。2018年3月,早春时节,马秀艳搬进了大武口区政府配租的公租房。“房子很通透、敞亮,采光好,通风好。屋里铺着白色地瓷砖,厨房、卫生间墙上也贴着白瓷砖,坐便器、盥洗池、洗菜池、天然气、地暖一应俱全。”马秀艳说,虽然面积只有48.92平方米,但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户型足以满足全部生活需要。小区环境也好,绿树成荫,配套完善,周边有市场,还有很多商业网点,买菜购物都很方便。而且这么好的房子房租只有1640元/年,比之前便宜了一半还多。
有了家,再也不用过之前那种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马秀艳将家里布置得很温馨,添置了抽油烟机、燃气灶、电冰箱、洗衣机、电脑和液晶电视。家里还养了不少绿植,给这个温暖的小家增加了几分欣欣向荣之气。如今在家休养,儿子会按时回家给她做饭,母子二人有了难得的亲子时光。
讲述人:王指念“廉租房圆了我‘三口之家’梦”
大武口区紫郡新城B区一栋15层的高层住宅里,有王指念的新家。
王指念的家位于13层,电梯入户,出入方便。坐北朝南的房子,每天都能享受到温暖的阳光。
这是一套廉租房,房子面积不足60平方米,却十分紧凑,15平方米左右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张单人床、一排沙发,还有供女儿学习的桌椅。雪白的墙壁上贴着温馨的墙饰,几个可爱的布偶被整齐摆放在沙发靠背上。客厅旁边是一间连着阳台的卧室,装修得简洁而温馨。从阳台玻璃窗望去,视野开阔;正对着不远处的幼儿园里,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正欢跳着、笑闹着。
厨房并不局促,大理石台面的厨柜,三开门的冰箱、燃气灶、抽油烟机一应俱全,卫生间里,洗澡、洗衣、洗漱均各有空间。“这太阳能热水器是配租时就有的,天然气、暖气、上下水都有。地面、墙面也是预先铺好的,我们只进行了简单的装修。”王指念指着屋里的配置一一介绍道。
这个温馨的家,对王指念一家三口来说,就是圆了一个梦。40岁的王指念是一名退役军人,1997年入伍,在陕西临潼某防空野战部队服役3年,2000年复员。
复员后的王指念自谋职业,先后干了很多工作。在决定回大武口之前,他在往返于银川—上海的K1331次列车上卖货。跑一趟要三天两夜,但收入并不高。“在车上吃不好,睡不好,挣的钱只够养活自己,根本没法担负起养家的重任。”王指念说。
于是,干了3年后,王指念决定回家另谋生计。“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纪,我也希望能离老婆孩子近一些。”
2018年春节过后,王指念辞职回到大武口。他和妻子、女儿一起住在大武口区锦林小区的岳父母家。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楼房,从2008年王指念和妻子结婚后,就一直和岳父母同住。只是从前是隔三岔五地回来,如今日日回来住,难免有不方便的地方。“我就想,什么时候能有一个属于我们一家三口的家呢?”王指念说。
在一次社区入户时,王指念听说他这样的退役军人可以申请廉租住房,优先保障。他马上去社区登记了信息,提交廉租房申请。
此时,2018年紫郡新城配建的廉租房移交市住房保障中心,在安装好基本设施后于2019年开春进行配租。这栋配建的楼房共有15层,3层以上全部是廉租房,共有120户,房屋面积从45平方米到60平方米。
王指念的申请很快有了回音。3月29日,他拿到了紫郡新城廉租房的钥匙。“记得第一次开门看房子的时候,一进门我就喜欢上了。房子很好,而且房租便宜,每年的房租只有837元。当时我心里一阵喜悦:终于有家了!”回忆自己初看新房时的情景,王指念不由喜上眉梢。
喜讯接踵而来:钥匙拿到手一周多时间,王指念的工作也有了着落——退役军人事务局将他分配到大武口区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负责消防巡检工作。
王指念发现,有了家后,好日子就这样不期然地来了。
经过简单装修,4月29日搬家这天,王指念请来双方老人,一大家人到餐厅庆祝他们的乔迁之喜。
如今,每天下班回家,一家三口围坐在桌前吃着晚餐,聊着各自的工作学习情况,成了王指念幸福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