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康汉滨区大竹园镇奋力实施市区确定的以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打造茶花长廊、园林新区、茶旅新镇,按照“两区一带一岸”总体发展布局,以“一园两线三区”建设为重要节点,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助推镇域乡村振兴。
打基础:探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农村社区,如何将社区管理好,成为镇上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多方考量,该镇确定了发展目标:要将七堰社区探索建设成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社区决定围绕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打造新环境、发展新产业、提供新服务、建设新民风、创造新生活,建设宜居宜业的“五新”社区。
漫步社区,商店、餐馆散落分布,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花木葱茏,与城市小区别无二致。该镇按照社区、园区、景区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统筹建设居住区、商业区、公共服务配套区。先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已建成社区水厂、智能供电、社区小学、幼儿园、卫生分院、服务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
打好基础便开始发展产业。镇上在社区周边建设了3个产业园区和3个社区新工厂,去年底还开工建设了3600平方米的七堰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同时,集中在社区周边发展现代农业,已建成优质示范茶园1700亩,优质核桃1200亩,蔬菜200亩,规模化养猪场1个,逐步解决了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问题。
兴产业:茶旅融合打造茶花长廊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大竹园镇通过建设十里生态茶花长廊、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镇长马金乾介绍,“为打造茶花长廊,我们通过‘三变改革’、‘支部+合作社’等方式改造茶园5000亩,建成标准茶园3000亩,生态茶庄园2个。完善七堰家园、正义、东旭茶叶园区路、渠、灌、排等配套设施,建成正义茶叶加工厂1400余平方米,还购置了价值100余万元的生产设备,今年已投产运行。同时,在茶园中配套建设观光步道、渠道、喷灌等设施,点缀海棠、樱花、桂花、紫薇、脆红李等花果,坚持经济、生态、观光三效并重,增加贫困户产业增收,促进茶旅融合。”
茶旅融合为大竹园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为群众脱贫增收提供了动力。目前,通过实践全区“村有四式,户有八法”产业扶贫方式,已带动820户农户,其中512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户均增收3000元。同时,在茶栈村投入321万元光伏发电异地置业资金,茶栈深度贫困村异地置业资金累计达516万元,建成七堰、二联2.6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全镇累计2200余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定期向贫困户分红,年分红65万元。“村有四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户有八法”增加了群众收入,真正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让贫困户有持续的产业就业收益。
优环境:人居改造创建美丽村庄
该镇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垃圾运行模式,确保农户生活垃圾能够实现简易分类和集中无害化处理。建成7处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经过密闭发酵氨化后可就近就地浇灌到农家菜地,现已改造1237户。
组织发动群众,清理建筑垃圾、土堆石堆等,并通过砌石护岸,疏通水系,配置护栏,栽花种草等措施进行适当美化,同时保留自然村原始风情面貌。为有效抓好整治工作落实,全镇各村还结合方案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村规民约》,约束引导村民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
同时,在七堰至大竹园集镇主干线道路实施绿化美化。目前,已栽植栾树1500株,撒播花籽100斤;修建河堤美化河道2千米,修建河堤观光步道2千米,栽植垂柳3000株;沿蒿坪河连线七堰、正义、二联、粮茶、大竹园5个村,库区马泥、茶栈2个村因地制宜发展茶果产业15000亩,形成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生态观光园,打造民俗休闲度假区。
大力实施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改水、改厕、改路、改厨、改院坝、改习惯的“六化六改”提升行动,在蒿坪河两岸栽植花木10万株、果树5万株,退耕还林1500亩,安装路灯500盏,修建茶花观光步道38公里,建成七堰“五新”社区、正义生态茶庄三产融合聚集区和粮茶人居环境改造美丽村庄示范区三个核心区。
从茶旅融合到美丽村庄建设,在乡村振兴这幅画卷上,大竹园镇正在留下别样的精彩。
来源:安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