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圈子 > 专栏新闻

武汉城管启动垃圾分类创意设计大赛 万元大奖等您来拿

发布时间:2019-05-15 16:42 来源:

核心摘要: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金辉 刘洪凯)预备,开始!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参赛选手们立即争分夺秒地拿起桌上的纸箱、胶带、矿泉水瓶等原材料开始创作。5月15日上午,一场垃圾分类创意比赛在武昌首义学院体育馆举行,参赛选手们要在45分钟内,利用生活垃圾中常见的矿泉水瓶、洗衣液瓶、纸箱、塑料袋等物品为原材料,进行现场创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金辉 刘洪凯)“预备,开始!”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参赛选手们立即争分夺秒地拿起桌上的纸箱、胶带、矿泉水瓶等原材料开始创作。5月15日上午,一场垃圾分类创意比赛在武昌首义学院体育馆举行,参赛选手们要在45分钟内,利用生活垃圾中常见的矿泉水瓶、洗衣液瓶、纸箱、塑料袋等物品为原材料,进行现场创作。
 

活动现场展示了大量手工艺品,均是用生活垃圾中常见的纸壳、塑料瓶、玻璃瓶、布袋等制成,引得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一组由纸壳制成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引起记者注意。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郭老师告诉记者,现场展示的长颈鹿等小动物,是他们学校的学生用纯手工制作完成的。而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则是由学生们花了半个月、采用数控技术制成,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传递了一种环保的理念,旨在倡议全社会关注垃圾分类。
 

手工达人吴俊首先和大家分享了她的“变废为宝”创作历程。“这个大本钟,是用一次性筷子粘贴成的,然后再涂上颜色。”吴俊向大家介绍到她带来的两件展品的创作过程。据报道,去年9月,在全国第二届传统文化艺术大赛中,她正是凭借这两件作品,夺得一等奖。
 

上午10点,创意手工比赛正式开始。来自武昌首义学院的团队的作品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记者看到,他们创作了一副中国象棋。“看到圆圆的矿泉水瓶盖,就觉得比较像象棋棋子。”该校向家顺同学告诉记者,他和同学们一起,用报纸把瓶盖一个个包住,然后写上汉字,就做成了棋子。而棋盘则是在硬纸壳上绘制而成,创作过程耗时45分钟完成。
 

“活动很有趣味,也蛮有意义,用的原材料都是家里平时常见的物品。”洪山街武昌府社区业委会主任马军向记者展示他们团队的5件作品,有笔盒、花篮等。据介绍,武昌府社区从今年3月份开始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处于宣传动员阶段。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社区作人员和垃圾分类企业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发放垃圾分类宣传资料,让业主们多知晓多参与。
 

“时间很紧凑,但我们通过团队配合还是完成了。”家住洪山区梨园街东湖社区的李女士向记者展示她的作品,她和团队一起,做了秋千、花瓶等装饰品。李女士提到,她所在的社区从2017年5月份就开始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她们家已经养成了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习惯。“坚持进行垃圾分类并且分类准确,账户就会有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卫生纸、洗洁精等日用品。”李女士告诉记者,她们家垃圾分类账户每个月大概可以积2000分,能兑换一提抽纸。
 

当天活动还启动了“变废为宝”创意制作大赛,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垃圾分类创意作品,并有万元大奖等您来拿。活动详情及报名方式,请关注“武汉城管”微信公众号,点击左下方“变废为宝”,按照提示步骤填写报名信息,并上传作品高清图片即可。报名信息不完整或者图片不清晰视为报名无效。
 

洪山区城管执法局副局长严庆平告诉记者, 本次“变废为宝”创意大赛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活动形式,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让更多的市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三化”要求下,2019年,洪山区垃圾分类工作覆盖范围将达到50%,2020年力争达到85%。
 

记者注意到,当天活动现场的布景及主题设置,均采用纸箱、塑料瓶等可回收环保材料。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传递绿色环保理念、避免资源浪费,活动结束后,这些纸箱将进行回收再利用。
0

本文作者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