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玉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以民生为导向,通过在市政养护、智能泊车和绿色出行上下功夫,扎实推进交通治堵工作。截至目前,主城区共新增泊车位682个(含智能泊车位18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66个,其中公共自行车站点已形成“小规模、高密度”精细布局。
智能泊车,力创“无忧泊车”
一是发放泊车标签卡。在垟青大厦服务岗亭和智能泊车服务站发放智能泊车标签卡,一季度共发放1225张标签卡。同时,针对标签卡电池无电、过期等问题导致出现续航不足、地感仪无法识别的情况,实行标签卡无偿更换,共更换标签卡832张。
二是挖掘停车资源。联合治堵办、交警等单位,实地查看主城区每条道路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在交通拥堵的天河路、独立非机动车道宽5米以上的车站南路等6条道路上施划泊车位。并量身定制施划方案,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空间,统一采用便于道路车辆通行和泊车车辆进出的标准尺寸(2m*6m),确保泊车位设置科学合理,道路通行畅通安全。
三是配齐配套设施。全面排摸智能泊车基础设施,查看地感仪和基站的运行状况和完好情况,及时维修信号接收发射能力弱的设施,提高智能泊车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截至目前,已更换维护基站电池36处、地感仪114个。
单车共享,力推“绿色出行”
一是优化站点布局。充分考虑虚拟桩位服务配套少、占地面积小、用电需求低等优势,着重选取居住就业集中、商业氛围浓厚等区域规划新建公共自行车站点。紧扣“小规模、高密度”站点布局原则,按照主城区各路段、主要场所每隔200米或300米一个站点的安排,逐步向城乡结合部拓展延伸,缩短站点距离,优化站点设置。
二是有机更新车辆。深入开展主城区公共自行车有机更新工作,今年已采购500辆带智能电子锁的“小橘车”,按需投放至主城区各站点。同时,拆除原有79个站点的802个固定桩位,全部改造成虚拟桩位,安装地感仪和接收器,实现智能感应全覆盖。
三是潮汐调度车辆。在主城区142个站点安装控制器,实时感应站点车辆数并反馈至调度监控平台,由该平台发出指令,指挥2辆调度车向各站点输送、转运公共自行车,确保各站点自行车数量分布合理,保障市民随借随还。
市政养护,力保“安全出行”
一是开展市政设施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强化网格管理模式,常态化管控主城区3个网格的市政设施,共排查登记破损、坑洼隐患点150余处。按照“小洞大补、大洞方补”原则,建立隐患销号制度,全面修复路基和面层,截至目前共消除城中路、泰安路和纬一路等路段隐患128处。全面整治东城路阻车管反光膜破损、掉落等问题,择优选择耐腐蚀、粘结好和反光强的油漆进行涂刷,现已完成东城路全段319根阻车管换装工作。
二是实施南三路(泰安路—康育路)人行道改造工程。
邀请住建、城建、交警等多个单位和专家,详细审查南三路改造方案和设计图纸,完善设计细节,完成设计出图。会同南门社区开展南三路改造工程项目中沿街商家的群众工作,逐一上门发放改造通知单,说明情况,争取沿街商家的理解和支持。现已完成南三路南侧人行道的施工围挡牌安装、人行道板砖破除、雨污水管敷设工作。
三是组织“养好桥、修病桥、改危桥”桥梁隐患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一桥一档”管理制度,完善桥梁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定时定点巡查每座桥梁。3月初,邀请杭州求实桥梁检测有限公司开展40座桥梁专项技术检测工作,科学评定桥梁技术等级。在去年完成13座桥梁技术提升的基础上,全面改造提升剩余18座B级桥梁,整治桥梁上下部结构隐患。截至目前,已完成双港路延伸段一号桥、珠安桥、塘里河桥等8座桥梁的下部结构隐患整治工作,同时对双港路延伸段一号桥两侧沉降严重的路面进行抬高,消除跳桥风险。(玉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编辑 朱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