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三门县亭旁镇乘着整治东风,通过“发挥2个作用、引进2个团队、结合2个文化、发展2个产业”的“4个2”模式疾步赶超,实现了城镇华丽蝶变,谱写出革命老区振兴新篇章。
发挥了2个作用:即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借助农村党组织挖掘社会资源,整合党员、干部关系网,依托每月党员固定活动日、党员志愿活动,号召党员干部争做整治先锋,并将志愿活动时间作为党员发展标准之一,做到主动与强制相结合。通过“党建带群建”, 组织亭旁红色先锋队下辖的老干部先锋队、巾帼先锋队、红色义工服务队积极参与环境整治行动。同时,通过开展“浙江红旗第一飘小镇”清洁革新行动、“五美亭旁”创建、垃圾分类我先行等系列活动,城镇6大街区、106个行政村同步联动,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引进了2个团队:即旅游集团和文创团队。 以打造“亭旁1928”红色主题街区品牌为核心,合资成立亭旁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老区全域景区资源,实施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并由三门旅投、亭旁旅投牵头,引进宁波旅投、蛇蟠岛旅游公司等省内旅游集团共同参与景区街区开发和运营。同时,引进台湾文创协会,深度挖掘亭旁非遗资源,开发了小板龙、丹邱五福、五兽灯等一系列亭旁祭冬文创产品,用“文化+”来充实小城镇特色文化内涵。积极推进与各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浙工大、浙师大、嘉兴学院、台州学院等高校纷纷在亭旁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
结合了2个文化:即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 紧紧围绕“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两大要素,坚持共性与个性的把握,在全省首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和千年非遗资源相关的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特色物产上做足文章。组建实体化运作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指挥部,构建红色教育核心区块、起义旧址核心区块、红色景区村庄区块,以及接待培训四大区块。同时牢牢抓住 “杨家祭冬”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大历史机遇,把本地特色民俗文化作为城镇发展主要内容来打造。以传统江南水乡建筑风貌为基调,并融入亭旁独特文化元素打造“非遗街区”外立面,充分还原亭旁 “非遗小镇”的历史特点。
发展了2个产业:即培训产业和旅游产业。 该镇以把小城镇整治打造为富民工程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培训产业和旅游产业。按照“镇区景区化、景区基地化”要求,党性教育线路就是景区线路,就是小城镇整治线路。2018年来,成功举办纪念亭旁起义90周年活动,参与人数达3.56万余人次;打造亭旁小红军亲子游等特色旅游线路8条,承接全市军转干培训班、市港航局干部主题培训等大型团队培训接待活动41场次,承接市四套班子领导、省市县各部门等900多批次主题党日活动,承接职工疗休养8000人次。同时,制定浙江红色旅游联盟三年行动计划,谋划筹建“抱团发展”浙江红色旅游联盟,力争以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形式竞争全国红色旅游市场。(省整治办 推荐 编辑 朱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