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玉环启动老旧工业点改造提升以来,始终坚持把拆后土地的规划、开发、利用和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进拆后利用工作,极大推动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有效促进了人居环境改善。2018年底,该市提前完成了59个老旧工业点实现违建“清零”任务,拆违面积达263.5万平方米。目前,59个老旧工业点已全部完成“一点一策”制订,其中14个老旧工业点已开工建设。
课题式设计,科学谋划起好步
一是深入摸排,掌握底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老旧工业点大排查,尤其是对纳入改造提升计划的59个老旧工业点,重点摸清拆后土地的类型、规划和权属,并建立完善拆后土地利用数据库,全面掌握已拆项目基本情况。二是全面梳理,精准分类。坚持“一点一策”引领,根据各个工业点的实际情况,分类实施“聚”“退”“转”“改”“退转改结合”5种改造模式,并以玉城小水埠老旧工业点试点方案为政策样板,对村企利益关切点均采取让利原则。三是制定方案,明确任务。根据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对各方面和各环节进行详细安排,落实“路线图”、“时间表”、“任务数”。制定《玉环市老旧工业点改造提升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并由市住建规划局牵头统一编制老旧工业点改造规划,明确改造提升后保留工业点46个,总占地面积7032亩、总建筑面积656万平方米;由市经信局牵头统一编制小微企业园规划,选址建设24个小微企业园或小微企业点,总占地面积4590亩。
项目式管理,分类实施提速度
一是前期项目抓开工。根据挂图作战的时间节点,按周倒排计划至开工前,明确改造路线图,并同步跟进地质勘探、总平布局、建筑方案设计、土地出让规划设置条件等前期工作。另外,设计制定老旧工业点改造审批工作流程图,并落实专人跟踪土地征收进程,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期限。目前,35个涉及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工业点已全部落实规划调整指标,正在委托中介编制方案。二是开工项目抓进度。对改造建设滞后的工业点,紧盯施工进度,按天倒排计划,把握时间节点。同时,细化工作方案,落实落细各项措施,确保责任到人到岗,形成倒逼机制,加快工作进度。三是完工项目抓投用。对外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规模大、实力强、魄力足的优质企业和专业小微园区运营机构,确保投用后小微园运营管理标准化、专业化。目前小微园区专项规划通过评审,21个小微园区详细规划已落实修编,城北太平塘、连屿、田岙、蒲田、金山—井头、马头山等的已通过审批。
工程式推进,层层落实保实效
一是完善机制,促进协同推进。实行领导对口联系,确保每个老旧工业点至少有一位市级领导联系,并充实乡镇领导、驻联村干部、村干部等力量,建立包干工作组,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抓落实工作格局。二是全程跟踪,确保高效推进。建立“市主要领导听取季汇报,市分管领导召开月例会,专项办公室组织周碰头会”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及时解决工作难题。三是奖优罚劣,倒逼主动推进。明确分工,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经办人员现场抓的工作模式,确保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形成合力。同时,强化激励措施,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并与年终评先评优挂钩,调动工作积极性。如玉城西青塘岭脚老旧工业点就是“工程式推进”的样板之一,该工业点在拆违后一个月就启动一期建设,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目前,一期工程2栋厂房已完工,剩余1栋也已建至4层,预计本月即将结顶。
妈妈式服务,暖心纾困除障碍
一是保障全方位。制定用地指标计划表,将老旧工业点改造提升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年度供应计划;设立指挥部并充实驻联村干部等工作人员;探索出台“以拆促用”奖励办法,设立拆后垃圾清理、绿化、复垦土地补助资金,强化土地、人员和资金等要素保障。二是内容“定制化”。对合法企业,实行滚动开发、错开开发时序,实现“最多搬一次”,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的影响;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备发展潜力的无证企业,帮助引导企业过渡性平稳安置;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优先安排入驻小微园区。三是服务“送上门”。在改造点位内设置多部门联合服务点,深入排查梳理企业在改造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建立问题清单逐宗研判,确保服务提供及时、便利、细致。今年以来,玉环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帮企业已排查梳理了各类问题近百件,解决率达80%以上。(玉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编辑 朱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