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俊 沙市中山公园内的中山纪念堂,是沙市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公众会场,也是公园内的第一座公共建筑。为了建好这座纪念堂,沙市市政整理委员会主席徐源泉亲自带着全体委员在园内选址,最后选定在中山公园中心地段建堂。这个地方就在今天的儿童乐园内,距离会仙桥不远。按风水先生的话说,这里是“三元坊地”。 193...
张 俊 2013年秋天的一天,我的办公室里来了个人,他大约七十岁左右,身材高大,浓眉大眼,嘴唇有棱角,穿着件敞开的风衣。他说他叫刘帆,是西北政法大学退休教授,童年与少年时曾在荆州古城读书,与荆州市作协主席黄大荣是同学。他今天来,是为了要本我新出的《荆州古城的背影》。我将书签名后送给了他,他笑吟吟地说:...
张 俊 前几天,陈礼荣先生托人捎来他的新著《荆州掌故》。还没翻开,就猜想扉页上的题签肯是:张俊同志惠存一类的话。此前,他送我的《人文荆州》《张居正——大明首辅的生前身后》都是这样写的,翻开一看,果然是昨日“翻板”。在一个流行先生、女士称呼的年代,仍固执地称我“同志”的唯有礼荣先生一人。这样写也蛮好...
张 俊 在沙市中山公园的市政亭后头,原来有一座“晴川寄园”,是汉阳商帮的人去世后临时放置棺木的地方。沙市市政整理委员(市整会)会在迁坟征地时,将这座寄园迁移到西边的板门子,然后在原地盖了一座平房,并取了个雅致的名字叫“涵荫草庐”。 涵荫草庐建得很是特别,地坪四周砌有驳岸,室外通廊安有冰花木栏杆,...
张 俊 从“纳爽门”(晶崴酒店旁)进入沙市中山公园,过一座小桥,顺路右行不远,原有一座“醒园”茶馆,茶馆老板是本市一个叫叶平安的普通市民。当时,按照公园的建设规划,“醒园”被划入建园的红线范围,“沙市市政整理委员会”(“市整会”)决定对该园进行征收。负责征收的童月江及侄儿杨政斋,在实地踏勘后拿出了...
张 俊 1933年11月29日上午,沙市市政整理委员会(“市整会”)举行了第二十三次执监会议。会议由代主席马登瀛主持,童月江等二十一位执行与监察委员到会,秘书曾勉植、工程师王信伯列席会议。这次会议来的委员很齐,因为会上要讨论了一个重要议题:“主席(徐源泉)交议,查金龙寺早被焚毁,唯附近戏台一座等于废物,拟...
张 俊 1958年初,沙市开展了创建“七无城市”爱国卫生运动。全市建设系统职工都积极行动起来了,整治廖子河、整修便河路、整理公园容貌等。人们认真消除每一个卫生死角,要以突出的建设成果,为沙市争得卫生先进城市荣誉,给国庆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沙市中山公园给市建设局送来一份报告,反映公园内...
张 俊 一、谭友林公园遇险 谭友林,1916年出生在江陵县熊河镇谭家巷。父亲谭良功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生有四个孩子,仅存活谭友林一人。1928年1月,中共地下党员陈香波等人在江陵沙岗发起暴动,14岁的谭友林参加儿童团,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他1930年参加红军,1934年入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历任红三军政治部青...
张 俊 自汉代佛教从天竺国传入中土之后,出家人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宋人陈舜俞的《庐山志》,是一本记录古代中国的宗教人文地理志,书中说“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饮茶是佛教的千年家风,僧人与茶有天然的良缘,因为净土讲究的是清心寡欲,而饮茶予人的是心安自在,内外融和,相辅相成,妙境无穷。 章华寺山...
张 俊 一个人有了钱,既离不开市井生活圈,又想独居一隅安享清幽,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闹市边缘择地建一座园林住宅,这大概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中隐》诗中所表达的“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的理想生活状态。 古代沙市的一些致仕乡宦是很热衷于“中隐”生活的。明清以降,在沙市一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