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近年来,苏州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今年苏州乡村街路巷都将拥有“姓名”。不过,一个个新生的“姓名”只是“面子”,“里子”在于串联起文化记忆与产业动能,让乡村的“小坐标”撬动“大流量”。这里面藏着乡村治理“内外兼修”的道...
近年来,苏州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今年苏州乡村街路巷都将拥有“姓名”。不过,一个个新生的“姓名”只是“面子”,“里子”在于串联起文化记忆与产业动能,让乡村的“小坐标”撬动“大流量”。这里面藏着乡村治理“内外兼修”的道理。
苏州“乡村著名行动”,从表面看只是给无名道路起名字,实则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自2023年以来,全市新增命名(调整)乡村道路3069条,设立地名标志7535个,累计采集乡村地名信息63523条,建成8个“乡村著名行动”集中展示区。这些数字背后,是村里导航定位更精准、物流配送更畅通高效、群众出行更便捷。
地名不仅标注位置,更成为乡村文旅的引流助攻。一方面,像林渡暖村的“酒坊弄”“醉乡弄”等韵味十足的特色路名,既为村里发展电商直播扫清了障碍,又能将一些特色农产品带出产地,送达更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将地名文化、地名故事与农产品融合,也能积聚品牌效应。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大前提。为乡村的无名道路“著名”,将乡村的地名信息入库、上图,让地名在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彰显。
城市治理正是如此,若只重“面子”,难免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若只顾“里子”,又难免与民生需求脱节。唯有两者兼顾,方能激发深层次的活力。以道路命名为例,表面是立几块路牌、多几条数据,内核却是治理思维的升级:将无名之地纳入标准化管理,让物流、人流、信息流在乡村畅通无阻。
以苏州不断改造提升的农贸市场为例,改造后的农贸市场既要“面子”光鲜,如双塔菜场“逆袭”成为颇具艺术气息的网红打卡地;更需“里子”扎实——新民桥菜场、葑门横街市集、友新综合市场,以丰富菜品、实惠价格、优良体验吸引着市民纷至沓来。这种里外平衡之道,正是治理精细化的体现。
再看商业外摆治理。苏州规范店家“外摆”范围,允许适度占道经营,夜间经济因此升温。表面看是放宽管理,实则通过划定边界、明确规则,既保留市井烟火气,又避免无序扩张。店招改造也是同理——苏州鼓励商铺设计特色招牌,但拒绝“一刀切”的统一模板。引导店招标牌设置在遵循商业规律的同时,也要体现人文精神,使得“百花齐放”中自有章法。不仅维护城市风貌的整体协调,又释放个体创造力。
城市治理如同绣花,针脚密了显呆板,疏了易散乱。要找准“小切口”,更要深挖“真问题”。给一条乡村道路命名,看似微不足道,却能破解物流梗阻、导航失灵、文化“断层”的老问题;规范一块店招、调整一处外摆,表面是市容管理,实际上是为了点亮“烟火气”,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市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可以说,这些“微更新”累积起来,就是治理效能与民生获得感的双重提升。当城市既敢在“面子”上创新场景,又愿在“里子”下夯实基础,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最坚实的底座。(评论员 苏木)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