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读咏蝉之诗,悟笔耕之道

发布时间:2024-06-15 10:21 来源:

核心摘要:唐人虞世南的五言绝句--《咏蝉》,是一首意趣精妙的咏物诗。尤其对于从事新闻写作或艺术创作的“笔耕者”而言,有着醍醐灌顶般的启示意义。反复品读并仔细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可让人于“顿悟”中脑洞大开,受用终生。


读咏蝉之诗,悟笔耕之道
黎洪永


 
唐人虞世南的五言绝句--《咏蝉》,是一首意趣精妙的咏物诗。尤其对于从事新闻写作或艺术创作的“笔耕者”而言,有着醍醐灌顶般的启示意义。反复品读并仔细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可让人于“顿悟”中脑洞大开,受用终生。
 
垂缕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是“状物”,描写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须,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婉转嘹亮的鸣叫声连续不断地从疏朗的梧桐枝叶间传出,格外地悦耳动听。
 
诗的后两句是“喻理”,揭示蝉的鸣叫声之所以清亮悠扬,能传播很远的地方,是因为蝉置身于高高的梧桐树上,而并非借助秋风的力量。
 
读罢此诗,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这是诗人借“咏蝉”暗喻自己不从俗流、保持着高洁的品行与志趣。
 
而作为一位笔耕者,我们又何尝不更进一步地生发联想,赋予它更普遍的意义呢?
 
“垂缕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仿佛是在告诫我们:在新闻写作或是艺术创作中,首先必须沉下身心,用自己敏锐的“触角”去感知世界、体会生活、汲取养分。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写作或创作的源泉,才能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并进而响亮发声,得到读者的共鸣。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仿佛是在启示我们:在新闻写作或是艺术创作中,只要秉持着高洁的品行、高尚的情操,站位于时代的高地,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一定能更好地发声,多出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好作品。
 
读咏蝉之诗,悟笔耕之道。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笔者系《中国建设》杂志社艺术总监)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