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严寒冬) 日前,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2020年社会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2019年,中国国民经济保持稳健发展,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结构趋向合理化;乡村振兴规划落地见效,城镇化水平跨过60%的门槛。我国初步完成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进入城市社会时代。
《蓝皮书》指出,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规划落地见效,我国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2019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这一关键节点。
按国际标准,一个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就意味着已经基本实现城镇化,初步完成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进入城市社会时代。
对此,《蓝皮书》强调当一个国家基本实现城镇化后,城镇对乡村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大,更多的资源将会转而投向乡村。由此,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将获得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蓝皮书》分析,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已基本率先脱贫,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自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我国年均减贫人口在1000万以上。预计到2019年底我国95%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到2020年底中国可以保证实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目标。
中国农村绝对贫困正在大规模消除,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村脱贫数量大幅增加,贫困县大部分完成摘帽。基于2010年确定的2300元贫困基准线,我国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567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17.2%下降至2018年的1.7%。
1986年,我国确定的首批贫困县为331个,经过1991年、2001年和2011年的三次调整,我国最终确定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92个。2011年,我国共确定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680个,剔除交叉部分后贫困县数量总计832个。从2016年到2018年,贫困县摘帽数量累计达到436个。
截至2019年底,预计将有330个贫困县摘帽,832个贫困县中仅剩60余个尚未脱贫,2020年我国可以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贫困县摘帽意味着我国区域性贫困将得到根本缓解。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社会蓝皮书》主编李培林介绍,从明年到2035年的长期过程来看,有几个方面中国可能会出现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在2021-2025的"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将由一个中等收入偏上的国家走向高收入国家。2019年我们人均GDP达到了1万美元左右,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汇率变化,以及经济增长的态势,预计在2021-2025年的五年期间某一个时间点我们将跨过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12600多美元高收入国家的一个门槛。但这个跨入不意味着中国不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不能轻言,跨过这个坎以后我们就跨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
二是,长期向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空间还在,这种转型的态势并没有停止。从结构看,一个工业化,一个城镇化。按城镇化来说,2019年是我们第一次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化率跨越了60%这个门槛。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我们要达到75%以上的话,未来到2035年我们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持续发展空间。按照工业化来讲,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7%以下,按照发达国家我们可能要降到3%左右,那也还有一个很长的发展空间。在这个长期阶段中,中国由于结构转型的需要和推动,也仍然能够使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发展增长继续持续,这是发达国家所不具有的结构弹性的优势。
三是,对整个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也是社会形势方面认为很重要的,就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大。现在按照我们国家的标准,家庭年收入是10万-50万的标准来定义中等收入群体的话,全国大概是4亿。现在整个经济增长的发展动力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60%以上的经济动力贡献都来自于国内消费,而国内消费持续的开展和必须增长依赖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