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升温,上海且试且行!历经两个月垃圾强制分类的上海,现在究竟推的怎么样?垃圾强制分类在改变人民生活习惯时,对整个固废产业有哪些深层次的意义?产业链条上的厨余、环卫、垃圾焚烧等企业如何“乘上”垃圾分类的风口?
8月30日,围绕上述话题,在上海,以“探索分类路径、构建无废体系”为主题,由E20环境平台、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的“2019(第七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正式开幕。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邀请了政府官员、行业领跑企业决策者、固废上市公司代表、优秀金融机构、行业媒体、行业研究机构及固废关注者在内的参会嘉宾共襄盛举,一起探索分类路径、构建无废体系。

签到、现场
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家樑,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晓虎和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改委/财政部PPP双库定向邀请专家薛涛分别为论坛做开幕致辞。
王家樑指出,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从此步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目前垃圾分类目标聚焦,驱动力增强,垃圾分类的强制推行已经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主旋律,将对整个固废产业链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居民从源头开始的垃圾分类正确率的不断提高,极大地鼓舞着我们作为垃圾末端处置单位的士气,近年来,作为上海唯一一家专业从事固废的国有企业,上海环境集团深耕固废领域,尽责做到不让任何一位居民分类的努力白费,依托上海城投强大的股东背景和自身行业积淀,一步一个脚印,立志打造“全能”旗舰企业,向国内一流的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转变。

王家樑
戴晓虎首先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提到,本次固废热点论坛举办恰逢其时,谈论的话题正好切合国家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建设的大形势,希望在今天的讨论当中,通过一天的时间交流,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发声,一起为固废热点问题的解决贡献技术界和产业界的力量。

戴晓虎
薛涛表示,2019年,固废圈不平凡,发生两件大事,一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二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垃圾分类从九十年代开始做,为什么到了今年,才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薛涛认为这跟上海强制分类、定时定点投运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划时代的时间节点来自上海,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在上海举办论坛的原因;此外,堪比“固废十条”的“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定位很高,潜在产值规模可达数万亿元,但市场爆发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缓慢释放、久久为功的大市场,需要各大城市去摸索,成为可操作的系统解决方案。上海条例执行近两个月以来,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感受到上海垃圾分类的氛围,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探讨,让我们一起共话垃圾分类新时尚,迎接无废城市新挑战。

薛涛
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发布以来,不少券商、机构发布预测称,垃圾分类市场空间或达数千亿元。
这里,胜似花开,围绕上海垃圾分类的成效与不足、垃圾分类国策下的有机固废、厨余、环卫、焚烧的“冰”与“火”、垃圾分类引起的产业效应等热点话题,论坛进入第一环节,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主持,主要解读垃圾分类催生固废资源化新机遇。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副处长齐玉梅分享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实践与思考,她表示,对上海来说,垃圾分类是一件势在必行、没有退路、引领新时尚的攻坚战。经过两个月的实践探讨,上海已经初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全程体系建设,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定时定点的不适应、收运系统的不适应、持续行为习惯的培养较难的问题。对于垃圾分类,未来,上海将继续优化评价指标、完善收运处理系统、持续综合测评排名、挖掘分类减量潜力等一系列措施发力,打赢这场攻坚持久战!

齐玉梅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晓虎作了题为“有机固废高效资源化转化”发言,他认为,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无废城市的要求,有机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水平会超出预期,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有机固体废物总量巨大、成分复杂、有害介质多、污染严重、处置困难等难题,未来科技创新应重点关注: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交互属性及风险评估;环境资源属性和污染属性并存、污染严重、传统技术经济价值低的有机固废,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和支撑政策的合理设计可以实现最大化资源回收利用。
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秦峰,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解析分类体系下的垃圾处理技术,他表示,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进入末端的垃圾种类、产量和理化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末端处理设施的工艺设备选型、稳定达标运行和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深入剖析分类垃圾处理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技术应对措施,是完善分类垃圾处理适配技术体系的必要环节。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结合垃圾分类大背景探讨了厨余垃圾分类处理的思考与展望,他表示,新一轮垃圾分类的着力点也是将高水分的厨余垃圾分类达标,但后端处置能力建设依然是短板,比如就地堆肥也面临成本高、效益低、污染重、产物质量不稳定利用价值低等。对于厨余垃圾分类处理,刘建国用40字口诀总结说,干湿分开,努力方向。积极鼓励,相得益彰。定时定点,适度适量。湿中无干,理所应当。干中无湿,两败俱伤。

秦峰
E20环境平台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E20研究院首席行业研究员潘功以“这里,胜似花开”为题,结合垃圾分类新时尚,全面盘点固废产业新格局。他表示,自上海打响垃圾分类攻坚战后,湿垃圾分出量、清运量、可回收物回收量明显上涨,与此同时进入终端处置干垃圾量得到控制。垃圾分类的意义需要从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多方面考量,它是一项普世规则,需要构建需要系统规划、法规约束、社会认同、全民参与。这项普世规则的建立,构成了“无废城市”建设中生活源固体废弃物管理的基石。

潘功
深圳市龙澄高科技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陈云从我国厨余垃圾的处理现状与痛点出发,着重分享了龙澄环保颠覆了传统湿质固废处理技术——高压压榨干湿分质预处理技术、湿质固废惰质化技术等,该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分离效率高、处理周期短、占地面积小、减量效果好优异特性。

陈云
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童云峰,作了题为“数治垃圾分类 智见城市未来”的主题分享,全面介绍公司在智慧环卫、垃圾分类、环卫云平台等领域所做的实践探索,并结合杭州余杭、江苏盐城、合肥蜀山等地两网融合项目案例、说明公司如何利用物联网、互联网融合技术,通过智能技术手段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回收有效操作与管理。
一场 “共话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对话将本次论坛推向高潮。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改委/财政部PPP双库定向邀请专家薛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刘建国 、上海大学环境化工学院教授钱光人等嘉宾,围绕着上海、深圳、苏州、厦门的垃圾分类特色?、从“库线”到“户线”,全面推进垃圾分类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二十年推广 VS 一个月强制,居民分类习惯的养成到底需要多久、“垃圾真的围城了吗?”——垃圾分类是为了提升社会文明水平,还是为了减少资源浪费?、垃圾分类的经济账:经济不发达地区是否应该“赶时髦”?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代表和专家共同“探索分类路径,构建无废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