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白朗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紧扣“三农”工作与科技水利发展核心,以“保粮食安全、促产业升级、强科技赋能、惠民生水利”为主线,立足白朗“农业大县”“农业强县”定位,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白朗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紧扣“三农”工作与科技水利发展核心,以“保粮食安全、促产业升级、强科技赋能、惠民生水利”为主线,立足白朗“农业大县”“农业强县”定位,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夯实农业发展根基。守牢耕地保护“生命线”。严守耕地红线,大力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通过卫星遥感监测与村级网格员巡查相结合,截至目前,制止违法占用耕地行为6起,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00亩,改造提升3600亩,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2.74万亩。打好种业振兴“攻坚战”。建成良种推广基地8815亩,在嘎普乡、者下乡推广高海拔青稞新品种“喜玛拉23号”0.25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落实良种繁育补贴50.46万元,惠及农户1265户。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者下乡当木雄岗巴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4个养羊合作社。全力推进奶牛养殖、短期育肥等基地建设,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工作,建成了白朗县旺达、洛江镇等娟姗牛繁育基地1个,全县养殖娟姗牛2.7万头,形成以年河乡镇为核心,辐射中部乡的娟姗牛养殖布局。扛稳粮食生产“硬责任”。全县正在全力推进1.5万亩高产集中连片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持续开展农田生态建设,发放化肥2482.2吨、有机肥2733吨、农药11.68吨,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9.2万亩以上,持续增施商品有机肥,积造使用农家肥13.26万吨。
做优特色产业体系,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持续推进白朗县蔬菜市区销售市场建设,争取到康马、仁布、白朗教育系统180余所学校学生“三包”蔬菜供应配送项目,累计供应366吨、销售收入310万元。截至目前,全县果蔬复种面积1.53万亩,果蔬产量5466吨,产值2733万元。打造品牌建设“新标杆”。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打响“五彩天域有机白朗”公共品牌,积极申请了“白朗蔬菜”集体商标及白朗辣椒、白朗香瓜、白朗西瓜、白朗西红柿、白朗樱桃番茄等8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深化农村改革“增活力”。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111个村已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各类合作社)218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创新“农业+金融”模式,2025年上半年县农行发放1000多万元商户e贷,缓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释放科技赋能效应,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搭建科技创新“强平台”。根据自治区、市两级业务部门关于农牧科技包保工作要求,结合白朗县实际制定《2025年白朗县农牧科技包保工作方案》,全面推行“科技+包保”工作机制;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链条式推广服务模式,创建农牧科技示范点3个。推进科技惠民“零距离”。组织140名科技人员开展各类技术服务指导170余次,覆盖群众3800余人次,主要服务内容为种子精选包衣、销售、牲畜疫苗接种、黄牛改良等相关工作。推广智慧农业“作示范”。推广使用农业物联网设备,实现300亩耕地数字化管理。落实无人机防控示范3万亩,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程托管及半托管面积3.43万亩,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到95%以上。
聚焦民生设施建设,打造美丽宜居家园。打造和美乡村“新样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洛江镇帮康村、巴扎乡那嘎村高原和美示范村,同时,创新“以工代赈”模式,在项目建设中吸纳本地劳动力686人次,发放劳务报酬293.52万元。强化水利设施“补短板”。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1455.22万元,实施供水工程2处,项目实施完成后能有效解决1900余亩耕地灌溉问题,受益人口达6781人;落实农村供水维修养护资金55.62万元,完成14处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受益人口达3752人,农村饮水安全底线得到保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整村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户厕改造6358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5%,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减少了疾病传播风险。
下一步,白朗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落实主责主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科技水利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