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4月9日,2025三亚玫瑰文化节在坐落于博后村的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开幕,三亚再次迎来“玫瑰之约”。
许多国内外游客在欣赏玫瑰风采的同时,认识到了博后村这座散发着玫瑰芬芳的美丽乡村。这里有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也有特色民宿,欣欣向荣。
在十余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哎岬湖畔,百废待兴,村民们守着“金海岸”,却鼓不起“钱袋子”。彼时,博后村的致富出路通往何方,尚未可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博后村,与企业和农民聊发展、话增收,留下这句温暖亿万民心的深情嘱托,也为博后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指明了方向。
迎着“玫瑰香” 刮起“民宿热”
2009年,三亚亚龙湾玫瑰谷(以下简称“玫瑰谷”)租用博后村2700多亩土地,改良盐碱地发展玫瑰种植产业。此后十余年,玫瑰谷持续推进玫瑰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玫瑰种植、玫瑰文化旅游等产业,带动博后村村民致富增收。
在玫瑰谷工作的博后村村民,从最初的平均每月工资收入不足1000元,到如今平均每月工资超过6000元。不仅每月有固定工资,每年还可获得地租租金,生活有了盼头。
“玫瑰香”为博后村带来了泼天的“流量”,三亚市委、市政府的重要举措则为博后村带来了把握“流量”的关键“抓手”。2017年,三亚市委、市政府以“5A级美丽乡村”为目标,大力推进博后村美丽乡村建设,治理村道和臭水塘,持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曾经“脏乱差”的落后乡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当然要把握。”博后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回忆。同年,博后村“两委”抓住商机,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形式,开办了博后村第一家乡村民宿。此后,社会资本合作形式接连成功,一栋栋民宿拔地而起,许多离乡“讨生活”的村民也返乡加入这股“民宿热”。
苏少洪介绍,截至去年,博后村共有民宿74家、客房2000余间。“仅去年,博后村民宿就接待过夜客人106万人次,实现营收1.5亿元。”
“新村民”将“旅游饭碗”越端越牢
“做精做优,共同维护博后村精品民宿的‘金字招牌’。”这是苏少洪对每一位落地博后村民宿提出的要求。截至去年,博后村已有4家海南省乡村民宿金宿,6家海南省乡村民宿银宿,11家海南省乡村民宿铜宿。“良性竞争下,每一家民宿都各具特色。”苏少洪说。
“民宿热”的兴起,吸引不少外地人到访博后村创业定居,他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就此成为“新村民”。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潘翔宇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博后村经营一家名为KOALA考拉设计酒店(以下简称“考拉民宿”)的欧式风格民宿。“想来博后村投资开办民宿的人可不少,在这里游玩舒适自在,我第一次来就被吸引了,当即回去筹备开办民宿。”潘翔宇说,“事实证明,当初的选择没错,在这里,只要用心经营,就不用担心没有客源。”
“旺季的时候,客房入住率能在90%以上,哪怕是淡季,入住率也有70%左右。”潘翔宇开心地说道,仅去年一年,考拉民宿的客房平均入住率就在80%左右,营业收入达260多万。如今,他用心扎根博后村,成为一位“新村民”。
苏少洪自豪地说,像潘翔宇一样,融入博后村,端牢“旅游饭碗”的“新村民”不在少数。“比如,作为‘新村民’的左涛,生意越来越红火。”
左涛是博后村一家超市的老板,已在博后村打拼7年,他经营的超市规模由原先的80余平方米,扩展到了400多平方米,营业额逐年递增。“去年,我家超市日均营业额1万元,一家六口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吸引更多产业落地,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美起来”
斗转星移,从2013年到2025年,回顾博后村村民的生活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苏少洪用一组“幸福账单”佐证了这一观点。“2013年,博后村村民年平均收入7400元。2024年,村民年平均收入已达31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93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博后村还于2023年成为三亚首个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千万元的行政村。“破茧成蝶”的故事在博后村真实上演。
看着村民们逐步“富起来”,钱袋“鼓起来”后,苏少洪的下一个目标,是让村民们的日子“美起来”。“有了可靠的收入来源,想让村民的日子更加充实,生活质量逐步提升。”
2021年,博后培训基地落地在村内。依托省委、市委党校教学培训资源,打造别具一格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为博后村周边村民提供了一处培训资源丰富的“邻家课堂”。
让村民思想富足之余,以苏少洪为代表的博后村“两委”还想着为村民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下一步,我们打算在村里发展康养产业,引进一家知名医院入驻博后,作为配套的康养医院。”苏少洪介绍,“一来,可以通过康养与民宿相辅相成发展,二来,医院也能为村民提供及时的医疗保障。”
“我们用行动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苏少洪说,“乘着自贸港建设的东风,我们有信心坚持走稳奋斗脚步,让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原标题:博后村用好美丽乡村资源打造网红“民宿村”,创新乡村振兴样板——“让村民的日子‘富起来’‘美起来’”
(记者 陈超全)
下一篇: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