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安徽黄山:多措并举 让古村落“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9-10-24 11:03 来源:中华建设网

核心摘要:皖南古村落地域处在黄山山脉及其南北两坡上,境内峰峦绵延,山高谷深,具有明显的皖南山区特点。黄山市作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境内除了闻名世界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外,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书院、古戏台等古建筑遍布全市各个角落。

中华建设网讯  自2012年国家开展中国传统村落和省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以来,安徽省共有400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黄山市有271个村落(第一批16个,第二批27个,第三批25个,第四批24个,第五批179个),占68%,数量名列全国地级市第二。歙县也以148个古村落数量上榜名列全国区县第一。
 
皖南古村落地域处在黄山山脉及其南北两坡上,境内峰峦绵延,山高谷深,具有明显的皖南山区特点。黄山市作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境内除了闻名世界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外,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书院、古戏台等古建筑遍布全市各个角落。
 
黄山十年斥资逾95亿元保护徽州古建筑
 
从安徽省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黄山市近十年陆续投入逾95亿元人民币,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
 
徽州建筑又称徽派建筑,流行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等),多为明清时期徽商所建。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
 
黄山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黄山市境内徽派古建筑星罗棋布,已成为徽州文化的承载体和活化石。黄山市通过对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建筑的修复,保护和传承了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徽州三雕等非遗项目,也为扎根于民间的徽州祠祭、徽剧、徽州民歌、徽州目连戏等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进行了良性修复。
 
为保护利用好徽派古建筑,近年来,黄山市实施了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并出台《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多个政策文件,探索非文物类古民居产权流转试点,引入社会资本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打造文化旅游等各类业态近千处。
1_conew1
 
百村千幢 全方位修复古民居
 
自2009年以来,安徽省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修复了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建筑及徽州祠祭、徽剧、目连戏等非遗的生存空间,形成了“幢幢有故事、村村有文化”的风景线。
 
“有时候跟孩子们讲我们的文化,根本讲不明白,然后就带他们来看看,看完他们就能很快理解并且热爱上。”一位带着孩子参观古建筑的父亲这样说。百闻不如一见,这些生活在有故事的黄山的孩子是幸运的。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方面,我们一直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发展负责’的态度,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振兴和发展徽州乡村文化旅游等工作,大力推进传统村落周边垃圾和污水治理、风貌管控和环境整治工作,完善传统村落交通等公共设施,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乡村环境,防止出现空心村、留守村现象。”黄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吸取国内古建筑火灾事故教训,黄山市针对全市古建筑点多面广、动态消防隐患多的特点,运用科技等手段,施行了古建筑“智慧防火”工作。
 
为拓宽古建筑投资渠道,黄山市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保护利用,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投资保护利用,形成了民企独资保护开发的“宏村模式”、政府主导国企经营的“西递模式”、国企开发村企合作的“唐模模式”等。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科学管理
 
由于黄山市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保护发展需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村民积极参与、社会各方力量共建”的模式。为此,黄山市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尊重村民意愿,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在申报之初,通过举办徽州传统村落摄影展、在本地媒体开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栏等方式,广泛宣传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和品牌效益。在此影响下,村民们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不断增强,从事不关己到大力支持,并积极提供资料文书、家谱族谱等文化资源支持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主动让地、让利支持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实施。
 
在筹备申报之时,为强化申报材料和保护规划的编制,黄山市从当地选派规划设计领域专业人员,成立专门的申报服务团队,深入一线拍摄古民居、古祠堂、古水口等,挖掘整理传统村落的人文历史。黄山市政府还拨付了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专项经费260万元,用于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申报的技术培训、现场调研、影像拍摄等,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另外,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邀请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高校专家,对黄山市的申报材料进行把关,极大提高了申报成功率。
 
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科学管理”的方针,黄山市在保护传统村落之余,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徽州传统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美食等价值,针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资源,提出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方式和措施,适度有序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产业,主打民宿客栈、体育赛事、特色小镇、文创平台“四张牌”。以民宿客栈为例,如今黄山市已有近1000家民宿,其中精品民宿近100家,年经营收入超过10亿元。
 
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是黄山市对古民居保护利用的创新举措。该平台在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古民居保护利用的同时,确保古民居产权交易更加公开、公正、公平,促进了产权交易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交易的多元化、网络化、电子化。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