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灯塔村,以独有的文化“镶嵌”在青山绿水间,这里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历史遗迹,更延续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经历岁月的打磨愈发韵味十足,用独有的历史积淀和淳朴气质诠释着息烽之美。
航拍下的息烽县养龙司镇灯塔村一景
村巷
灯塔村,位于贵阳市息烽县东北方向,养龙司镇南面,距县城28公里,距镇政府约1.5公里。全村辖11个村民组629户2105人。川黔铁路穿境而过,村内主干道更是息烽县城、小寨坝镇入养龙司集镇的重要交通要道。走进其中,是讲不完的历史印记、人文风情和发展故事……
“灯塔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发展至今建村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建制可追溯至元朝至元年间,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其归属和名称多次变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谈及灯塔村,村里年过七旬的退休干部蔡绍俊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蔡绍俊老人介绍养龙长官司衙门有关历史
灯塔村,曾是贵州入川主要通道,由蔡姓土司管辖,并设有贸易场所、驿站等,经济往来频繁,在周边其他土司中属于佼佼者,起到带头引领作用,故而得名“灯塔”,后设立村委会,村名沿用至今。
初冬时节,置身其中,历史的印记随处可见。漫步至养龙长官司衙门遗址,感慨今人虽不可寻,却能通过这些遗迹感受蔡氏土司曾经的显赫与辉煌。
文化遗址承载着历史记忆。养龙长官司衙门遗址位于老街,曾规模宏大,后毁于火,现仅存基址。
养龙长官司衙门遗址
唐末五代,蔡氏先祖蔡崇隆因入黔平蛮有功,敇授征蛮将军,其后人蔡普化于洪武四年前往金陵更换印信,由蔡普化开始到清末,蔡氏土司的统治共经历21世,在此期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文物遗迹,龙马文化与龙灯文化便是其重要代表。
位于莲花寺村民组的龙坑,原是消水洞,后经村民改造用于灌溉,传说坑内龙与马交配产龙驹,见证了龙马文化的起源。
龙马文化起源于明洪武四年,大夏国国王明昇归附明廷,得知皇帝喜爱贵州马,便优选良马数十匹献于朝廷。其中有一匹产于养龙长官司辖内的白马,名“龙驹”,其毛发通体雪白,油光闪亮。朱元璋见后大喜,赐名“飞越峰”。
龙马文化介绍及壁画
其产地龙坑也因此闻名,传说坑内宿龙与马交配产龙驹,虽带有神话色彩,但龙马文化却由此在灯塔村兴起,并影响了整个养龙司镇,镇内诸多地名皆与之相关。
龙灯文化则始于明代嘉靖时期,流行和传承于蔡姓土司后人聚居地,传承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龙灯表演过程叫“玩龙灯”或“耍龙”。龙灯表演前需开光,开光后的龙灯才能保佑各家顺利、五谷丰登。于正月初八至十四举行,有特定灯路,结束时要“化灯”,就是把龙灯送到水边去烧掉,把龙灯放入水中,表示龙游大海。
传说龙的形状是牛头、鹿角、蛇身、鹰爪、鱼尾,龙灯大体上造型是按这些说法来制作的,具体到各条龙却各有妙处,尤其以灯塔老街的“鹅劲龙”最为独特,是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民间工艺品。
灯塔村风土民情独特,传统习俗传承至今。过年时,有拜年、放爆竹、贴福字、吃汤圆。婚俗方面,有媒说、看亲、合婚、定亲、送年月、结婚程式、回门等环节。丧俗更是庄重,有入棺、领地、编扎、做法事、出殡、出纸、出棺、下葬等一系列仪式。
.......
文化孕育文明,文明重塑文化。一个村的发展,因文明更有动力,因文明更加深厚。
如今的灯塔村,在时代的浪潮中跌宕前行不断发展,既保留着历史文化的韵味,又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息烽县养龙司镇灯塔村蔬菜种植基地
文明赋能乡村振兴。从村委会出发一路慢行至村口,映入眼帘的是灯塔村占地260余亩的蔬菜种植项目。
“我们这里总共有96个蔬菜大棚。”灯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杜有敏说,“2023年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灯塔村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大棚发展时令蔬菜,助农增收。”
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土豆、玉米....曾经闲置的土地,如今种满了多种蔬菜,一年四季,灯塔村时令蔬菜轮番成熟,成为了该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带动了村民增收。
息烽县养龙司镇灯塔村蔬菜大棚里即将上市的黄瓜
“在蔬菜基地里有很多我们可以干的活,比如像蔬菜栽种、除草、施肥、采收等工作。”今年73岁的灯塔村后寨组村民蔡文俊笑着说道,“像我们这么大年龄了,在忙完自家农活外,还能在村里面找到事情做,一个月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我觉得很好。”
据了解,作为省级农业(扶贫)示范园区核心区的灯塔村,目前,全村土地确权面积2955.6亩,发展有葡萄30亩、吊瓜120亩、蔬菜360余亩,其中,村集体经济发展蔬菜种植260余亩,带动10余名村民固定务工,700余人次临时用工,共发放务工工资7万余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
息烽县养龙司镇灯塔村葡萄文化长廊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灯塔村良好的生态资源,同样也吸引了众多企业来此投资兴业。在灯塔村谢家林跑山猪养殖场,只见一头头健硕的“跑山猪”出没林间,或追逐或觅食。
“现在我算是养殖场里面的固定员工了,一个月有3000块钱工资。我觉得已经很好了,能在家门口就有事做,还能顾家里老小。”正在给“跑山猪”准备猪食的村民潘正超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大山养山猪”。去年9月份,息烽顺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村集体合作,投入300余万承包谢家林组150亩山地发展种植养殖业,养殖“跑山猪”200余头,养殖有牛、羊、鸡等,种植有茄子、辣椒、玉米等农作物。
正在觅食中的“跑山猪”
“现在我们养殖场长期雇用村民有3人,一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临时务工村民100元一天。”息烽顺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顺杰说,“养殖‘跑山猪’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收益,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效和村民增收‘双赢’。”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蔬菜种植和特色养殖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村民们增收,更让灯塔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充满了信心。据杜有敏介绍,“下一步,灯塔村将积极探索‘特色产品+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如今的灯塔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精神文明建设累累硕果,新风正气不断积聚,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安全饮水、电力工程、宽带、4G网络等基础设施全覆盖。”说起灯塔村发展,杜有敏如数家珍,1996—1998年,灯塔村老街组泥土路面首次进行翻新硬化。2001年起,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内交通条件恶劣以及对农业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进组公路进行改建;2002年,完成灯塔村通组公路和寨路主干道硬化;2023年底,全村道路全部硬化完成,硬化道路约20公里......
息烽县养龙司镇灯塔村一景
目前,灯塔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设有电商网点1个,污水处理设施2处,路灯安装560余盏等,和美乡村初见成效。
“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村民热情好客。”村民王琪说,“现在我们灯塔村变化太大了,通村路串户路联通各家各户,交通好了,环境美了,产业有了,我们老百姓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
留住“根”、守住“魂”,以文化传承,赓续乡村历史根脉。杜有敏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灯塔村文化遗产,继续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把灯塔村建设成为‘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正、治理优、百姓富’和美乡村。”通讯员 雍仕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