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滴滴滴——”96333应急处置中心内,一阵急促的警报声骤然响起,大屏幕上的红色指示灯不停闪烁,电子地图迅速锁定:武林路某单元加装电梯发生困人事件。
“滴滴滴——”96333应急处置中心内,一阵急促的警报声骤然响起,大屏幕上的红色指示灯不停闪烁,电子地图迅速锁定:武林路某单元加装电梯发生困人事件。
值班人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边通过视频对讲系统柔声安抚被困乘客,一边火速调度就近维保力量。短短5分钟后,“电梯益家”服务站的专业维保人员便抵达现场,高效开展救援。从接警到解除危险,全程仅用10分钟。
9月18日,这场紧张的电梯救援演练,在杭州市拱墅区天水街道的“电梯益家”服务站展开。这个藏身于居民楼之间的服务站,就像家门口的“电梯维保中心”和安全救援前哨站,让施救速度大幅提升。而它,正是浙江省打造的全国首个“电梯益家”服务站。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电梯已成市民日常出行的“必需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更是民生热点。但电梯不仅要“安得上”,更要“管得好”。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电梯总量达1153.24万台,占特种设备总量一半以上,电梯安全治理面临新挑战。
如何守护群众“上上下下的安全”?浙江瞄准电梯生产、使用、维保、检验检测、监管等环节的短板,推进电梯安全源头治理改革。作为试点,杭州市拱墅区先行先试,聚焦加装电梯和老旧电梯管理难题,在天水等街道建起“电梯益家”服务站,构建起责任明晰、服务直达、监管完善、社会共治的电梯安全治理格局。
天水街道地处市中心,面积仅1.37平方千米,却遍布多层住宅,老年居民占比高。自2018年杭州推出加装电梯政府补贴政策以来,街道已有近百台加装电梯投入使用。可电梯装好后,管理难题接踵而至:相关法律法规如何解读?检验检测怎么申报?维保质量如何监督?这些问题让不少居民犯了愁。
为破解困境,拱墅区市场监管局与天水街道联手打造“电梯益家”服务站。站内,市场监管部门和街道工作人员轮流值守,电梯维保人员驻点待命,物业公司24小时在岗,三方合力守护电梯运行。
“服务站不只是管理电梯使用,更是全流程的‘管家’。”拱墅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站整合档案管理、建设改造、质量监管、物业服务、运行监测、应急救援六大功能,实现加装电梯片区化、集约化、专业化管理,让人员、技术、服务、安全、政策“五维直达”。从居民提出加装意愿,到协商方案、申报安装,再到检验合格、日常维保,甚至行政监管,都能在这里一站式解决。
数据见证成效:据杭州市96333应急处置中心统计,今年以来,拱墅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故障率下降24.3%,困人率同比降低22.6%。
在浙江,“电梯益家”只是电梯安全治理改革的一个缩影。今年7月,浙江在绍兴、金华、拱墅区等6地开展试点,从生产、维保、使用、监管、社会“五端”发力,推动“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精准监管+协同监管+法治监管”融合。目前,全省电梯困人故障率同比下降18.9%,乘客电梯应急救援实现100%全覆盖。
依托“浙江特种设备在线”平台,全省100余家电梯整机制造企业实现100%赋码追溯;电梯扫码维保率、检测率超98%,41余万台电梯接入物联感知系统,占在用电梯总量的40%。
为普及电梯安全知识,浙江以“电梯益家”为阵地,联动市场监管、街道社区、检验机构等,开展“浙里特安·你我同行”科普宣传“五进”活动。在天水街道的活动现场,维保人员、技术专家化身“安全讲师”,用案例讲解、应急演练等方式,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普及“不强行扒门”“被困如何求助”等常识。
同时,通过“电梯慧盯”模块,居民可实时查看电梯维保记录、检验状态,让电梯“健康档案”一目了然。针对加装电梯协商难题,现场设置政策咨询台,工作人员详解流程、补贴、后期管理等内容,助力破解“加装难、协调难”。
今年以来,全省已开展“五进”活动300余场,超20万人次参与。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电梯监管创新,深化无忧乘梯安民行动,推进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探索特种设备监管现代化路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