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扎实推进辽宁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5-02-07 15:07 来源:辽宁日报

核心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县乡村公共资源配置和产业链布局,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为辽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依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依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解决这一问题,要坚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提升农业农村建设水平,是畅通农民消费路径、释放乡村消费和投资潜力的重要基础。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有助于提升城镇居民下乡消费体验;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解决好农村“一老一小”服务难题,不仅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还能解除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让农民愿消费、敢消费。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但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充分认识辽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辽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机制,以实施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为抓手,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型城镇化高质量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速。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常住人口覆盖、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稳步提升。乡村人才引育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产业加快协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断取得新成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全部行政村实现5G网络通达,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打通了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差距持续缩小。

 

但同时应清醒地看到,辽宁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与广大农民的期望还有差距。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农民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的重点实事,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形成标志性成果,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着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化县乡村公共资源配置和产业链布局,扎实推进辽宁乡村全面振兴。

 

多措并举加快推动辽宁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推动辽宁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县乡村公共资源配置和产业链布局。

 

以高水平城乡规划引领城乡融合发展。以县域为重点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合理保障县城和小城镇空间需求,统筹布局县域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引导有条件的地方以经济片区为单元跨乡镇编制。科学确定村庄分类,有序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避免脱离实际追求村庄规划全覆盖。村庄规划要坚持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

 

持续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机制,彻底消除农民在城镇落户的“隐形门槛”,全面实行以常住地登记户口和提供公共服务制度,探索建立城乡双向流动落户通道,率先实现县域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村村挂钩”制度,落实和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投入力度,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和社会投入联动机制,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多元投入机制。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梯度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分类分层推进基础设施往乡村延伸,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政策体系,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持续提升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根据村庄分类和生活服务圈覆盖情况,按照“必设、应设、可设”标准,分类配置村庄公共基础设施。

 

推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和协同发展。立足不同类型县域特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按照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三产融合的思路,发掘比较优势,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优化产业链布局,实现县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支持大城市周边县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强化专业功能县域产业提档升级,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县域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县域产业集群集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仇焕广 单位: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