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走进智慧青城:内蒙古呼和浩特打造AI时代下的智慧城市新标杆

发布时间:2024-08-19 11:03 来源:环球网

核心摘要:近年来,智慧城市逐渐成为更多地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智慧城市逐渐成为更多地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呼和浩特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该城市通过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环境监测网络、以及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宜居、便捷、安全的现代化城市。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与呼和浩特共同推动着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近日,记者来到新华三集团中央实验室,深入了解了中央实验室的筹建进展和未来展望。

据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运营管理部总裁张力介绍,今年7月,中央实验室正式入驻呼和浩特,整合归并北京、杭州、成都、合肥、郑州、西安、广州、上海等多地研发能力,打造数字科研创新中心、数字人才培训中心、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孵化中心、数字零碳示范中心、数字转型实践中心,建设“根植内蒙,辐射全国”的数字化发展创新驱动平台。

另外,实验室将部署先进的技术,如百业灵犀私域大模型和数据治理、安全靶场等行业场景应用,以数字化转型实力和经验,优先服务于政府的重点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新华三正在将研发资源逐步迁移到呼和浩特,与当地高校合作培养人才,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

走进呼和浩特智慧城市指挥中心,记者观看了呼和浩特市如何探索精细化城市“智”理的。

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呼和浩特在新华三集团的助力下启动“智慧青城”建设,并持续迭代。2021年1月,呼和浩特率先推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城市级”城市大脑——呼和浩特城市大脑。作为呼和浩特城市大脑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新华三深度参与智慧青城的建设,助力构建起“1+4+N”的基本框架体系,夯实城市大脑的“中枢系统”能力,扎实推进数据体系、感知体系、安全体系、“爱青城”APP等基础底座和服务应用的建设迭代,实现智慧城市管理的“新七通一平”,以“场景+数据”为核心驱动力,赋能呼和浩特城市数字化发展。

在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公司技术负责人王阳看来,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正积极拥抱AI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尽管面临挑战,呼和浩特智慧城市建设也有其独特优势。

王阳强调,“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拥有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这为呼和浩特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呼市在公共数据运营方面的先行先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华三集团内蒙古代表处技术部部长付增光表示,新华三集团不仅提供了城市大脑的基础架构,还深度参与了“爱青城”APP的开发,该应用已推出超过170项惠民便民服务事项。

据新华三集团内蒙古代表处总经理杨海涛介绍,目前,新华三已为内蒙古2300余个行业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除了呼和浩特智慧城市,还深度参与了“智慧交管”、内蒙古医院医疗云、内蒙古大学校园云等一系列数字化建设。

在政企合作方面,新华三依托在算力网络、确定性网络等前沿技术的布局,助力运营商实现算网融合、云网一体化,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场景化方案,推动了政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呼和浩特智慧城市建设在AI时代下正展现出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对此,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品牌营销官杨玺强调,未来,新华三将以全栈领先的灵犀智算解决方案,充分发挥算力×联接(算力乘联接)的倍增效应,并锚定“1+N”大模型策略,持续深耕AIGC技术创新的落地实践,乘AI之风,为百行百业深化数字化转型、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记者 林迪)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