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9月26日,“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资源配置与价值实现”研讨会暨2025年中估协C105-J继续教育培训班于永业行举办。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李瑞 贺肖肖 张静)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9月26日,“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资源配置与价值实现”研讨会暨2025年中估协C105-J继续教育培训班于永业行举办。
会议邀请了行业内的权威专家进行主题授课。五位专家的授课内容覆盖城市资源配置、社区治理、城乡融合、数字资产与低碳发展等关键领域,为参会者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崔志娟指出,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统一资产名称、建立“8大类21小类”标准体系,实行财政—主管—建设—管护四级分工、全生命周期管理;配置时坚持以城镇居民需求为导向、系统化协同经济与社会设施、绿色低碳可持续,严防违法违规举债和隐性债务,实现资产价值与城市消费良性循环。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李志刚立足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问题与挑战,紧扣中央战略部署,以极具洞察力的视角,系统梳理了空间切口、经济切口、社会切口和难题切口四大社区模式,深度剖析了城市更新实践探索的典型路径,提炼形成“强化更新治理、赋能社区治理”等切实可行的工作建议,为我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指引。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钢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系统阐述了全域整治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在理论层面,构建了清晰的逻辑框架;在实践层面,通过案例生动展示了“三生空间”优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路径。他还精准指出了当前在认知、资金、项目定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规划为引领、以政策融资为杠杆等务实建议,为推进城乡融合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胡淑兰指出,在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时代背景下,应遵循“汇、通、管、用、评”的全生命周期理念推进数据资产化。她深入阐释了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系统对比了数据资产与传统无形资产在内涵与评估方法上的核心难点,揭示了数据资产评估的特殊性、新颖性与差异性,为相关实践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中碳登研究院研究员杨光围绕碳市场发展现状及碳排放“双控”政策要求,从政府碳管理、企业碳服务、个人碳普惠三大维度出发,系统提出了城市“双碳”综合解决方案。该方案致力于实现政府控碳“一本账”、企业降碳“一张图”、个人低碳“一键惠”,全方位助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永业行三名青年专家李长青、李士娜、黄姗,围绕资源资产价值实现与城乡发展创新路径,深入探讨了资源资产盘活与价值提升的创新思路与实践方法。分别从投融资机制设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资源资产化改革三个维度,以《激活存量资源资产 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GEP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资源资产化改革 构建城市发展新动能》等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研讨会设置圆桌对话环节,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之下的资源配置与价值实现”主题,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万艳华教授、湖北省住房保障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湖北省城市更新集团总经理文家武、中建三局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程永红、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丁援等四位实践专家,展开了一场跨学科、多维度的深度对话。
与会专家围绕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深入探讨了资源配置逻辑重构的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万艳华从规划引领角度,阐述了如何通过“一张蓝图”实现土地、生态、交通等关键资源从“铺摊子”向“优功能”的转变;文家武分享了住房保障与城市更新领域的创新实践,介绍了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的全链条升级经验;丁援就智慧市政、产业培育等要素的系统整合提出了实施建议;程永红从社会资本参与视角,分析了城市更新项目投资模式的创新路径;专家们还就当前工作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政策衔接等共性难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破局思路,为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新动力。
中国土地估价师与土地登记代理人协会副会长、湖北省新联会副会长兼评估师分会会长、永业行董事长潘世炳表示,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与价值实现能力尤为关键。评估咨询行业作为连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城市空间规划、资源利用、资产显化及投融资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城市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的趋势,行业需不断提升服务的精度、深度与温度,更好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他表示,永业行多年来坚持创新驱动,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构建全链条服务平台,致力于在绿色转型、资产转化等领域贡献专业力量,期待通过此次研讨共探资源配置新路径、价值实现新方法与行业升级新动能。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