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实现大湾区绿色发展,需在产业生态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形成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和场景创新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实现大湾区绿色发展,需在产业生态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形成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和场景创新共同驱动的产业集群,增强大湾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活力。
打造数智赋能、创新需求驱动的新业态新模式
用数智赋能产业生态圈。数智赋能产业生态圈强调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促进产业内部各环节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形成一个高效、智能的产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据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通过数据的流动和分析,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的价值。大湾区产业链齐全,应立足大湾区产业生态特点,聚焦更具前沿性、更具颠覆性、更具市场潜力的产业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6G、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智技术在绿色低碳产业的融合应用,促进产业各环节互联互通、资源高效配置。支持开展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加快发展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柔性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集群建设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更大范围能效优化调控。构建数智治理新模式,培育数智赋能生态圈。
加强场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场景创新是指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中,通过创新技术的应用,解决特定问题或满足特定需求,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这种创新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场景创新可以是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它们都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的。推动湾区跨界、跨行业、跨产业交叉融合和创新应用,发挥新业态新模式的牵引作用,就会大大促进大湾区产业发展。要综合应用智慧云平台、智能充储放网络、智能车联网、虚拟电厂等创新解决方案,推动能量流与信息流深度融合,构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园区、智能制造等绿色化智能化应用场景。
持续完善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完善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机制。大湾区有许多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并不都是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湾区应完善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机制,大力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持续更新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约束性标准,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产能退出机制。要合理提高新建、改扩建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支持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能源供需全过程数字化升级,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健全绿色转型市场化机制。市场化机制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通过建立和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绿色金融产品等市场化工具,可以激励企业和消费者采取更加环保的行为,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湾区应建立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交易制度规范及相关配套制度,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加强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